嚏根草
藥材名稱:臭紅菇
名稱出處:《真菌名詞及名稱》
概況
基源:為紅菇科紅菇屬真菌臭紅菇的子實體。
原植物:臭紅菇Russula foetens(Pers.)Fr.,又名蘑菇(山西)。
形態:子實體群生;菌蓋初期半球形,後扁平,中央稍下凹,直徑4.5~12cm,淺土黃色,中部色深呈土褐色,質薄,較脆,幼小溼潤時粘滑,邊緣由小疣組成明顯的稜紋;菌肉薄,白色;菌褶白色,後期灰白色或朽葉色,彎生,稍密,等長,少數分叉,褶間有橫脈;菌柄白色,圓柱狀或基部漸狹細而彎曲,內部鬆軟,後變中空,長3~9cm,直徑1.4~2.5cm。孢子透明無色,近球形,直徑8~10μm,壁表有刺;囊狀體披針形,突出子實層34~54μm,直徑9~14μm,有黃色顆粒狀內含物。(圖見《中國藥用真菌》.156頁.圖58)
生境與分佈:生於針葉林及混交林中地上。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化學性質
子實體中含有蛋白質、Amine-N、還原糖、海藻糖(Trehalose)、甘露糖醇(Mannit)、糖原(Glycogen)和粘液質[1]、麥角甾醇[2]及微量元素Ti,Cr,Ni,Pb,V,Sn,Mo[3]。
參考文獻
[1] Rastit Resur 1986;22(4):539。
[2] Phytochemistry 1981;20(6):1349。
[3] Rastit Resur 1988;2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