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草

藥材名稱:閩粵馬尾藻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澳門馬尾藻(《中國藥用海洋生物》,《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基源:為馬尾藻科馬尾藻屬植物瓦氏馬尾藻的全藻體。

原植物:瓦氏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 Grev.,又名博茜、海茜(廣東)。

歷史:參見“海藻”條。

形態:藻體褐色,乾燥後為黃褐色,高30~90cm。固著器盤狀。主幹短,1.5~2cm,圓柱狀,其上有落枝的殘痕,自主幹頂生出1至數個主枝。主枝下部扁平。葉為長披針形,生在體下部的較寬,在1.5cm上下;上部的狹窄,3~6mm,有稀疏但較尖銳的鋸齒;中肋明顯,在頂端處消失;毛窠較多,散佈在中肋的兩側。氣囊球狀,圓頂,徑在5mm上下,永不成對;囊柄常扁平,有時呈葉狀。生殖託圓柱狀,近於二叉式分枝,排成總狀。(圖見《中國經濟海藻志》.圖版V∶35)

生境與分佈:生長在大幹潮線附近的岩石上或中、低潮帶的大深石沼中也可見到。分佈於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國特有種。

藥性

性味:鹹,寒。

功效:消痰,軟堅,散結。

主治: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結核。《全國中草藥彙編》:“安徽地區作海藻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

使用注意:不宜與甘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