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脂

藥材名稱:博落回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號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實圖考》),三錢三(《廣西中藥志》),山梧桐(《杭州藥用植物志》),通天大黃(《湖南藥物志》),土霸王(《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基源:為罌粟科博落回屬植物博落回的帶根全草。

原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own,又名號筒杆、黃薄荷(《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號筒樹(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喇叭筒、空洞草(浙江)。

歷史:《本草拾遺》始載,謂:“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莖葉如草麻,莖中空,吹作聲,如博落回,折之有黃汁,藥人立死,不可輕用入口。”按上記述,即本種。

形態: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m。全體被白粉,含橙黃色液汁。莖圓柱形,中空,綠色,有時帶紅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5~12cm,基部膨大,抱莖;葉片闊卵形或近圓形,長5~10cm,寬5~24cm,7~9淺裂,邊緣波狀或具波狀齒,上面綠色,下面粉白色。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多數;萼片2,黃白色,倒披針形,邊緣薄膜質,早落;無花瓣;雄蕊20~36,長7.5~10mm;雌蕊1。蒴果倒披針形或狹倒卵形,扁平而下垂,長約2cm。種子4~6粒,橢圓形,褐色而具光澤。花期6~7月,果期8~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4頁 圖1737)

生境與分佈:生於丘陵山地、山坡路邊及溝邊。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

生藥

栽培:宜溼潤、能耐寒,適應性較強。對土壤選擇不嚴,但以肥沃的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多在4月上、中旬,按行株距各50~60cm開穴,深2~3cm,將種子拌入草木灰或細土後點播。播後覆薄土,每畝用種量250g。苗高7~10cm時,結合除草鬆土進行間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長期中注意澆水、除草和追肥。栽後3~4年,植株衰老,需要更新,翻蔸另種。另外,可在春季進行分株繁殖,將母株旁櫱生小苗挖出,進行穴栽。

採集:5~10月採收帶根全草。

化學性質

根及地上部分含原阿片鹼,α-別隱品鹼、白屈菜紅鹼、血根鹼、博落回鹼(Bocconine)、黃連鹼、小檗鹼、紫堇薩明鹼(Corysamine)[1]。從果實中分得乙氧基血根鹼(Ethoxysanguinarine)、乙氧基白屈菜紅鹼(Ethoxychelerythrine)、原阿片鹼、α-別隱品鹼及β-別隱品鹼[1];從全草中分得原阿片鹼、α-別隱品鹼及A鹼(C20H16O4NCl·3H2O)[2]。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39。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