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紅龍膽

藥材名稱:芸香草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香茅筋骨草、小香茅草(《四川中藥志》),茅草筋骨(《重慶草藥》),香茅草、臭草、韭葉芸香草、射香草、細葉茅草、野雲香草(《雲南中草藥》),石灰草(《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基源:為禾本科香茅屬植物芸香草的全草。

原植物: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Nees)W.Wats.(Andropogon distans Nees),又名諸葛草(《種子植物名稱》)。

形態:有香味的多年生草本。稈高40~110cm,直立,無毛。葉鞘無毛,在基部作破裂狀;葉舌鈍圓,長2~3mm;葉片狹線形,長達25cm,寬1~3mm,扁平或邊緣外卷,具白粉。偽圓錐花序,由成對下託有舟形佛焰苞的總狀花序組成,長15~45cm;每對總狀花序成熟後極叉開,帶黑紫色,長1.5~2.5cm;無柄小穗長圓狀披針形,長5.5~7mm,基盤具長約0.5mm的短毛;第一穎先端具2微齒,具2脊,脊上部具極狹之翼,背面中部以下淺凹陷或微呈波狀折皺,脊間具2~4脈;第二穎舟形,先端急尖或具小尖頭,邊緣膜質,具小纖毛,脊上無翼;第一外稃較穎短1/3,先端稍鈍,具二脊,邊緣具小纖毛;第二外稃長約為穎之半,極狹,先端具2長約1mm的裂齒;芒從齒間伸出,長約12mm,中部膝曲;內稃缺;花葯長約25mm。有柄小穗長4.5~6mm。花果期9~10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1135頁.圖780)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海拔2000~3500m的山坡草地。分佈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印度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氣候,不耐嚴寒。一般排水良好的土壤均能生長。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按行株距各33cm開穴點播,深3~4cm,每畝用種量1~1.5kg。或在春季進行分株繁殖,將根蔸分成小株,每株應有2~3個芽心,穴栽。出苗後結合除草進行間苗。生長期間,可用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追肥3~4次,越冬前可用堆肥、廄肥和磷鉀類化肥追施。栽培3年後,需翻蔸另種。

採集:夏末秋初割取地上部分,晒乾或晾乾。藥材產於四川。

鑑別

性狀:全草灰綠或棕黃色。莖細弱,長40~110cm,近無毛,節部膨大,質脆易斷。葉鞘近無毛,包莖基部多破裂,上部短於節間;葉舌鈍圓,膜質,先端多破裂;葉片狹線形,長達30~70cm,兩面均近無毛。氣香而特異,久嗅有悶人感,味辛辣,嚼之有麻涼感。

顯微 莖橫切面:表皮由1列類方形薄壁細胞組成,外壁稍增厚。下皮纖維5~7列細胞,壁厚,木化,間有小形禾本科式維管束數個成輪狀排列。中柱內維管束成2~3輪狀排列,維管束禾本科型,木質部排列成V形,原生木質部導管1~2個在末端,導管旁薄壁細胞有時破裂,維管束周圍有1~2列纖維細胞形成纖維束鞘。髓部寬廣,薄壁細胞類圓形。 葉橫切面:上表皮主由大形運動細胞組成,細胞方形或長方形。葉肉細胞分化不明顯,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緊密。葉脈維管束禾本科型,周圍有薄壁細胞組成的鞘。維管束上下兩側的表皮內方均有纖維群分佈,下方者較發達。下表皮細胞小,具氣孔和單細胞毛茸。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為軸向延長的4~6邊形,長48~86μm,寬20~38μm,垂周壁較平直;葉脈處由長、短兩種表皮細胞縱向間隔排列而成,短細胞部位有單細胞非腺毛。下表皮細胞長方形,寬約12μm;葉脈部表皮細胞有長短兩種,縱向間隔排列,垂周壁波狀彎曲。短細胞處常見毛茸和氣孔;非腺毛二種:單細胞毛長約28μm,2個細胞的毛長約58μm;氣孔為禾本科型,僅見於下表皮。(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409頁.圖409、410、411、412)

理化:取本品粉末50g,用揮發油提取器提出揮發油,取揮發油0.5g加乙醚5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酯(9.5∶0.5)為展開劑,展距15cm,噴5%香草醛濃硫酸試劑顯色,在可見光下檢視。(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410頁.圖413)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從芸香草揮發油中鑑定出的成分有桉烷二醇型倍半萜化合物芸香草二醇(擬)(Distandiol)(1)[1]、胡椒酮(Piperitone)、蒈烯-4(Carene-4)、檸檬烯(Limonene)、香葉醇(Geraniol)、乙酸香葉醇酯(Getanylacetate)[2]、香葉醛(Geranial)、香橙醛(Neral)等[3]。

參考文獻

[1] Phytochemistry 1989;28(3):936。


[2] 化學學報 1981;增刊:241。


[3] Herba Hung 1988;27(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