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頭薊
藥材名稱:祁州一枝蒿
名稱出處:《祈州藥志》
概況
異名:蛇舌草、竹葉艾(《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魚膽草、苦蒿(《雲南中草藥》)。
基源:為菊科白酒草屬植物小蓬草的全草。白酒草屬全世界80~100種;中國約10種、1變種。
原植物:小蓬草Convza canadensis Cronq.(Engeron canadensis L.),又名小白酒草(《全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一年生草本,根紡錘形,具纖維根。莖直立,高50~100cm,圓柱形,多少具稜,有條紋,被疏長硬毛,上部多分枝。基部葉花期常枯萎;下部葉基部漸狹成柄,葉片倒披針形,長6~10cm,,寬1~1.5cm,頂端尖或漸尖,邊緣具疏鋸齒或全緣;中部和上部葉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近無柄或無柄,全緣或多少具1~2齒,兩面或僅表面被疏短毛,邊緣常被上彎的硬緣毛。頭狀花序小,徑3~4mm,排成頂生多分枝的大圓錐花序;總苞近圓柱狀,總苞片2~3層,淡綠色;雌花多數,舌狀,白色,舌片小,線形,頂端具2鈍齒;兩性花管狀,淡黃色,具4~5裂齒。瘦果線狀披針形,稍壓扁,被貼微毛;冠毛汙白色,1層,糙毛狀。花果期5~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448頁.圖6309)
生境與分佈:常生長於曠野、荒地、田邊和路旁。一中國南北各地廣泛分佈。原產北美洲。
化學性質
全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有: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芳樟醇乙酯、乙酸亞油醇酯(Lino-leylacetate)、母菊酯(Matricana ester)、去氫母菊酯(Dehydromatriearia ester)、矢車菊屬烴X(CentaurX)、枯牧烯(Cumulene)、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叩巴萜(Cupar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γ-畢澄茄烯(γ-Cadinene)、β-Himachalene.其中β-Himachalene具有抗炎作用[1.2]。有機酸類成分有:鄰-苄基苯甲酸-(O-Benzylbenzoic acid)、聯苯甲烷-α-羧酸(Diphenylmethane-α-carboxy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丁香酸(Suringic acid),其中香草酸、丁香酸為抗菌有效成分[1,3]。還含有一種不穩定的聚乙炔類成分(Polyacetylene)[4]。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75。
[2] CA 1986;105:39427f。
[3] 藥學學報 1983;18(2):27。
[4]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