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芙蓉

藥材名稱:楊櫨耳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楊櫨(《唐本草》),半邊月(《植物名實圖考》)。

基源:為忍冬科錦帶花屬植物半邊月樹上寄生的木耳及植物全株。

原植物:半邊月Weigela japonica Thunb.var.sinica(Rehd.)Bailey[W.sinica(Rehd.)Cheng Diervilla japonica var.sinica Rehd.],又名水馬桑(《中國高等植物圖鑑》),木繡球(《中國樹木分類學》)。

歷史:始載於《益部方物記》雲:“冉冉其條,若不自持,綠葉丹英,蔓衍分垂,石飾帶花,蜀山中處處有之,長蔓柔纖,花葉向側如藻帶然,因象作名,花形似飛鳥,里人亦號鬢邊嬌。所述為本種。木耳參見“木耳”條。

形態:落葉灌木,高達6m。葉長卵形至卵狀橢圓形,稀倒卵形,長5~15cm,寬3~8cm,頂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深綠色,疏生短柔毛,下面淺綠色,密生短柔毛;葉柄長8~12mm;單花或具3朵花的聚傘花序,生於枝端的葉腋或頂端;萼筒長10~12mm,萼齒條形,深達萼簷基部,長5~10mm;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花開後逐漸變紅色,漏斗狀鐘形,長2.5~3.5cm,筒基部呈狹筒狀,中部以上突然擴大,裂片開展,近整齊,花絲白色,花葯黃褐色;花柱細長,柱頭盤狀,伸出花冠外。果實長1.5~2cm,頂端有短柄狀喙,疏生柔毛;種子具狹翅。花期4~5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2卷.133頁.圖版34·3-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50~1800m的山坡林下、山頂灌叢和溝邊。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藥性

性味:《本草拾遺》:“平。”

主治:《本草拾遺》:“主老血結塊,破血,止血。煮服之。”

用法用量:煎湯,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