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

[拼音]:xunzhengji

[英文]:fumigant

利用揮發時所產生的蒸氣毒殺有害生物的一類農藥。以氣態分子進入有害生物體內而起毒殺作用,有異於氣化的液體、固體或壓縮氣體等形式。使用劑量根據燻蒸場所空間體積計算(單位為克/米3),濃度根據燻蒸時間、燻蒸場所密閉程度、被燻蒸物的量和對熏蒸劑蒸氣的吸附能力等確定。宜在倉庫、帳幕、房屋、車廂、船艙等能密閉或近於密閉的條件下施用,在被燻蒸物體大量集中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地消滅隱蔽的害蟲或病菌。

品種和作用機理

常用品種有20多種,最常用的約10餘種,包括二硫化碳(CS2)、氯化苦(CCl3·NO2)、二溴乙烷(CH2Br·CH2Br)、二氯乙烷(CH2Cl·CH2Cl)、環氧乙烷(CH2·O·CH2)、氰氫酸(HCN)、溴甲烷 (CH3Br)、對位二氯苯(C6H4Cl2)、磷化氫(PH3)、硫醯氟 (SO2F2)等。

熏蒸劑的蒸氣一般是直接通過害蟲的表皮或氣門進入呼吸系統,從而滲透到血液使害蟲中毒死亡。其殺蟲作用一般認為在於對酶的化學作用。如溴甲烷能同硫氫基結合,使害蟲體內的多種酶類產生漸逆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磷化氫抑制動物的中樞神經,刺激肺部引起水腫,導致心臟腫脹綜合症。三氯乙烷、二溴乙烷、四氯化碳等熏蒸劑主要是麻醉劑,二氧化碳則主要起窒息作用。

效果及其影響因素

熏蒸劑的使用效果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1)藥劑的物理化學性質。主要是藥劑的揮發性、分子量和燃燒性等。揮發性直接影響藥效,一般以藥劑的蒸氣壓來表示。後者與揮發性、滲透力呈正相關。分子量與氣體擴散速度、滲透力呈反相關,如分子量小的氰氫酸有較高的擴散速度和滲透力,而重於空氣的氯化苦等,則彌散和擴散的速度較慢,易於聚集在地面,宜在燻蒸物上面均勻施藥,以利向下彌散。有些熏蒸劑的蒸氣易於燃燒,其燃燒性以著火最低濃度和著火濃度範圍來衡量,著火濃度範圍越大和著火濃度越低,貯存和使用時的著火危險性越大。一般以某熏蒸劑的氣體與同量的空氣混合後,在25℃時一個小火星不引起燃燒的為安全熏蒸劑。混入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等惰性物質,可使燃燒性降低。

(2)被燻蒸物體的性質。被燻蒸物對熏蒸劑氣體分子的吸附性,關係到熏蒸劑的滲透、殺蟲、滅菌效果以及殘留問題。不同性質的物體和使用不同種類的熏蒸劑,在不同的溫度下吸附性各異。一般是吸附性高時可能影響被燻蒸物體的質量,如使種子發芽率降低,植物的芽、花、葉、果產生藥害,食物的營養成分降低等。吸附性低、滲透力強則可增高有效殺蟲濃度。如蒸氣被吸收後與被燻蒸物質發生化學作用,解吸(燻蒸後的通風散氣)就不能再將其除去而造成殘留。但一般熏蒸劑的殘留不很嚴重。

(3)溫度和溼度。溫度對於燻蒸效果影響極大,溫度高於10℃後再增高,藥劑的揮發性增強,氣體分子的活動性和化學作用加快;這時害蟲也趨於活躍,可因呼吸率加快而加速中毒。溫度在10℃時害蟲較不活躍,呼吸率低,熏蒸劑擴散穿透能力也隨之降低。但當溫度低於10℃時,因低溫對害蟲的生理活動不利,同時低溫雖降低了藥劑的蒸發率,卻使害蟲表皮對蒸氣的吸附力增加,故燻蒸效果反有增加。一般穀物在溫度21~25℃時,可進行有效的燻蒸。溫度下降時要適當增加藥量,溫度增高時則反之。溼度對燻蒸的影響較小。但在糧食加工廠燻蒸時,為了避免蒸氣對金屬的腐蝕,或引起被薰物的黴爛,最好選擇在低溼條件下燻蒸。

(4)有害生物的種類和狀況。有害生物對熏蒸劑的敏感程度因不同種類的生理和結構而異,即使同一種有害生物也因其處於發育階段的不同,而有明顯差別。如害蟲的呼吸率以成蟲為最高,其次是幼蟲和蛹、卵的呼吸率最小,因此成蟲的抗藥能力最差。宜根據上述特點來確定施藥量,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