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藥材名稱:大豆黃卷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大豆卷(《本草經集註》),大豆蘗(《食經》),豆黃卷(《長沙藥解》),豆蘗(《綱目》)。

基源:為豆科大豆屬植物大豆的種子(黑大豆)經發芽後晒乾製品。

原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又名黃豆、白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歷史:本品始載於《本經》。吳普注:“初出黃土芽是也。”《唐本草》雲:“以大豆為芽蘗生便幹元,名為黃卷,用亦服食。”《本草圖經》雲:“黃卷是以生豆為蘗待其芽出,便暴幹取用。”中國曆代本草及醫家對本品多有論述。

餘項參見“大豆”條。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全年可加工,以春、秋季較為適宜。藥材中國各地均產。

鑑別

性狀:本品橢圓形或腎形,稍扁,長7~14mm,寬5~8mm。表面灰黃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橫向皺紋,一側有長圓形種臍,長2~3mm。種皮常裂開、破碎或脫落。子葉黃色,肥厚,胚根細長,伸出種皮之外,彎曲,長5~10mm;質脆易斷。也有少數未發芽的種子,種皮完整。氣無,味淡,有油膩感,嚼之有豆腥味。

顯微 粉末灰黃色,氣微,味淡,有油膩感。 ①種皮柵狀細胞黃色。橫斷面觀細胞1列(種臍處2列),長48~102μm,寬5~15μm,外壁厚,側壁上部顯著增厚,中、下部及內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幻饗裕飠源揮謖ぷ聰赴庠擔歡ッ婀鄢識嘟切危詡瘢邢該芸墜擔恍。壞酌婀郾諫院瘢淮螅諍熳厴鎩 ②種皮支援(滴漏)細胞1列,單個散在或數個並列,側(斷)面觀呈骨狀或啞鈴形,長26~200μm,兩端膨大部分直徑20~73μm,側壁中部厚2~16μm。 ③星狀細胞呈星芒狀或不規則形,有分枝狀突起,枝端鈍圓,胞腔內含紅棕色物,有大形細胞間隙。 ④草酸鈣結晶存在於子葉薄壁細胞中,呈柱狀、雙稜狀或骨狀,長18~33μm,直徑3~10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244)

理化:取樣品粉末0.5g,加70%乙醇7ml,沸水浴上加熱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2ml,點於矽膠G-1%CMC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3:1∶1)為展開劑Ⅰ,酚-水(75:25)為展開劑Ⅱ,雙向展開,展距10cm,噴以1%茚三酮丙酮試液,以天冬醯胺、脯氨酸、亮氨酸為對照。於105℃烤5分鐘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88)

加工炮製:①大豆黃卷:取籽粒飽滿的大豆,簸除雜質,用清水浸泡至表皮起皺,放去水,置能排水的容器內,上蓋溼布,每日用30℃左右溫水均勻淋灑2~3次,使大豆發芽,待芽長0.5~1.5cm時,取出,晒乾,揀盡雜質。 ②制大豆黃卷:用麻黃煎水與淨大豆黃卷拌勻,吸盡,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每大豆黃卷100kg,用麻黃625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蛋白質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維生素B10.07mg/100g,維生素B20.34mg/100g,煙酸2.4mg/100g;含天門冬醯胺、膽鹼、黃嘌呤(Xanthine)、次黃嘌呤(Hypoxanthine)。另含鹽酸根、硫酸根、磷酸根及Ca、K、Si等[1]。大豆提取物中含大豆甙、丁香酸[2]。大豆葉含順式馬頭酸(cis-Aconitic acid)、維生素A原。種子含大豆黃酮(Daidzein)、染料木甙(Genistin)、豆甾醇、維生素B12。籽苗含大豆醇Ⅳ(Glyceolin Ⅳ)、黃豆黃素(Glycitein)。其胚芽接種真菌產生羥基菜豆素(Hydroxphaseolin)[3]。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470 。


[2] 藥學通報 1983;18(9):26 。


[3]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5,299,494,518,519,590,996,1135,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