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至

藥材名稱:鼠尾粟

名稱出處:《福建中草藥》

概況

異名:線香草、老鼠尾、鼠尾牛頓草(《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禾本科鼠尾粟屬植物鼠尾粟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鼠尾粟Sporobolus fertilis(Steud.)W.D.Clayt.[S.indicus var.purpureo-suffusus(Ohwi)Koyama f.spiciformis Koyama]

形態:多年生。稈直立,質較堅硬,平滑無毛。葉鞘平滑無毛或其邊緣稀具極短的纖毛,葉舌纖毛狀,長約0.2mm;葉片質較硬,平滑無毛,或僅上面基部疏生柔毛,通常內卷,長15~60cm,寬2~5mm。圓錐花序較緊縮呈線形,長達6cm,小穗灰綠色且略帶紫色,長1.7~2mm;穎膜質,第1穎長約0.5mm,第2穎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1.5mm,具1脈;外稃等長於小穗,先端稍尖,具1中脈及2不明顯側脈;雄蕊3枚,花葯黃色。囊果成熟後紅褐色,明顯短於外稃和內稃。花果期3~12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0卷.1分冊.98頁.圖31∶6~10)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20~2600m的田野路邊、山坡草地及山谷溼處和林下。分佈於中國華東、華中、西南、陝西、甘肅、西藏等省區。印度、緬甸、斯里蘭卡、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等地亦有。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鮮用或晒乾。

藥性

性味:甘、淡,平。 ①《新華本草綱要》:“淡,涼。” ②《閩南民間草藥》:“甘,平。” ③《實用中草藥》:“淡,平。”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主治:流腦,乙腦高熱神昏,傳染性肝炎,赤白痢疾,熱淋,尿血。 ①《閩南民間草藥》:“祛溼,解毒,治久痢。” ②《泉州本草》:“熱結淋症,痢疾,黃疸溼熱。” ③《福建中草藥》:“治傷暑煩熱,痢疾,燥熱便祕,溼熱淋濁或尿血。” ④《實用中草藥》:“治血尿,預防乙型腦炎。” ⑤《新華本草綱要》:“治流腦,乙腦的高熱、神昏,病毒性肝炎,赤白痢疾,熱淋,尿血,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鮮品60~120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泉州本草》:“治高熱抽筋神昏:鮮鼠尾牛頓草根120g。600ml煎至200ml,加食鹽少許沖服。12小時內服3次。” ②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預防流腦:老鼠尾90~150g。煎服。另用綠豆煎湯加鹽少許,當茶飲。” ③《閩南民間草藥》:“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鮮鼠尾牛頓草根120g。紅糖60g。水煎,分3次服,連服3~7天。” ④《泉州本草》:“治傳染性肝炎:鼠尾牛頓草全草60g,茵陳30g。煎湯,1日分2~3次服,連續服之,至愈為度。” ⑤《閩南民間草藥》:“治久痢赤白:鮮鼠尾牛頓草30g。水煎調糖服,日1次。” ⑥《泉州本草》:“治小兒熱結,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鮮鼠尾牛頓草60g。水煎,分3次飯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