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皮

藥材名稱:赤芍

名稱出處:《中國藥典》

概況

異名:赤芍藥(《中藥志》)。

基源: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芍藥和川赤芍的乾燥根。

原植物:正品赤芍有2種:芍藥 Paeonia lactiflora Pall.(P.albiflora PalL)。川赤藥 Paeonia veitchii Lynch(P.beresowsku Kom.)。另有3 種在部分地區也作赤芍入藥:毛葉草芍藥 Paeonia obovata Maxim.var.wiUmottiae(Stapf)Stem(P.willmotiae Stapf)。美麗芍藥 Paeonia mairei Levi.(P.bifucata Schipcz.;P.oxypetala Hand.-Mazz.;P.mairei Levl.f.oxypetala Hand.-Mazz.)。塊根芍藥 Paeonia anomala L.var.intermedia(C.A.Mey.)G.et B.Fedtsch.(P.hybrida Pall.;P.intermedia C.A,Mey.ex Ledeb.)

形態:芍藥見“白芍”條。川赤芍為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直徑1.5~2cm。莖高30~80cm。葉為二回3出複葉,葉片輪廓寬卵形,長7.5~20cm,小葉羽狀分裂,裂片窄披針形至披針形,寬4-16cm,全緣,頂端漸尖,葉面深緣色;葉柄長3~9cm。花2~4朵,生莖的頂端及葉腋,有時僅頂端1朵開放,直徑4.2~10cm;萼片4,寬卵形,長1.7cm,寬1~1.4cm,花瓣6~9倒卵形,長2.3~4cm,寬1.5~3cm,紫紅色或粉紅色;花絲長5~10mm;花盤肉質,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密生黃色絨毛。蓇葖果長1~2cm,密生黃色絨毛。花期5~6月,果期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7卷.55頁.圖版9∶1-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800~3700m的山坡、林下、草叢中及路旁。分佈於陝西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部及西藏東部。

毛葉草芍藥與川赤芍的區別在於:小葉全緣,頂生小葉片倒卵形或寬橢圓形,背面密生長柔毛或絨毛。單花頂生。生於海拔2500~3000m的山坡、草地或灌叢中,分佈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河南、安徽,四川東北部,在赤芍產地有以本品作“赤芍”入藥的。一般認為本品較次。

美麗芍藥與上述2種不同之處在於:頂生小葉長圓狀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頂端尾狀漸尖,兩面無毛。花期4~5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7卷.49頁.圖版6∶1)生於海拔1500~2700m的小坡林緣蔭溼處。分佈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中南部、貴川西部、雲南東北部。四川、貴川曾稱本種為“狗頭芍藥”,目前已少見。

塊根芍藥與上述種類的區別位於:塊根紡錘形,有短柄,葉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單花頂生,心皮2~3,密被黃色柔毛。(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7卷.58頁.圖版10 1)生於海拔1100~1700m間的山坡草地及林下蔭溼處。分佈於新疆西北部。原蘇聯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也有分佈。新疆作赤芍收購入藥,多自產自銷。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根莖、側根及根鬚,洗淨泥土,晒乾。四川地區也有颳去粗皮後再晒乾者。藥材主產於內蒙古、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陝西、甘肅、山西、寧夏及四川也產。

鑑別

性狀:根圓柱形、稍彎曲,長10~40cm,直徑0.5~3cm;表面暗棕色至黑棕色,粗糙,具粗而略扭曲縱溝及皺紋,並有細根痕及橫向凸起的皮孔,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粉白色或黃白色,皮部窄,類粉紅色,內心顯菊花紋理,有的具裂隙。氣微香,味微苦澀。以條粗長、斷面粉白色、粉性大者為佳。

顯微 芍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栓內層及韌皮部窄,形成層呈波狀圓環,木射線寬達30列細胞,導管群常與木纖維層及薄壁細胞切向互動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和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188頁.圖140) 粉末:淡棕紅色。 ①草酸鈣簇晶眾多,散在或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常數個至數十個縱向排列成行,簇晶直徑7~41μm,稜角較平截或稍尖,有的似方晶,含晶細胞較小,壁彎曲,有的一個細胞含2或數個結晶。另偶見方晶。 ②木纖維主為纖維管胞,長梭形,末端斜尖、長尖或鈍圓,直徑14~38μm,壁厚5~13μm,具緣紋孔較大,紋孔口斜裂縫狀或相交成十字形;另有少數韌形纖維,直徑16~29μm,壁厚5~7μm具單斜紋孔。 ③木栓細胞淡紅色、棕色或微顯棕色,表面觀呈長條形、長方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8~56μm,長至225μm,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街被蟶圓ㄗ賜淝揮械南赴諧瀆厴蠔熳厴樽次鎩 ④導管主為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5~78μm,具緣紋孔橢圓形,有的橫向延長,長至29μm,形成網狀或梯狀具緣紋孔導管,穿孔板位於端壁或側壁,有1~4穿孔:另有網紋和螺紋導管。 ⑤澱粉粒單粒卵圓形、長圓形或類圓形,有的一端或兩端稍尖,直徑2~13μm;稀有復粒,由2~4分粒組成。(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101頁.圖44)

理化:①方法和結果同“白芍”用芍藥甙為對照項下。 ②取樣品粉末適量,用甲醇迴流提取,提取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芍藥甙為對照,以氯仿-甲醇(5∶1)為展開劑,展開後,用10%硫酸液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47頁.圖27-1A) ③取樣品粉末10g,加乙醚50ml,振搖提取10分鐘,放置過夜,濾過,濾液用5%氫氧化鉀液10ml提取,棄去氫氧化鉀液,乙醚液用水10ml洗滌,再加少量無水硫酸鈉脫水,濾過,乙醚液置水浴上蒸乾,殘渣用氯仿1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β-谷甾醇為對照,以氯仿-甲醇(98∶2)為展開劑,展開後,噴醋酐-硫酸(19∶1)試劑,加熱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47頁.圖27-1B) ④取樣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用微量連續提取器提取,提取液濃縮,置試管中用二氧化碳乾燥,加甲醇適量溶解後,點於矽膠60F254板上,以羥基芍藥甙、芍藥內醋甙、芍藥甙和苯甲醯芍藥甙對照,以氯仿-甲醇-水(26∶14∶5)下層液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紫外光燈(200~400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47頁.圖27-2)

加工炮製:①赤芍片取原藥村,除去雜質,大小分檔,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②炒赤芍取赤芍片,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偶有焦斑,取出,放涼。此外,有些地方用酒炙赤芍,麩炒赤芍。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含芍藥甙、芍藥內酯甙、羥基芍藥甙、苯甲醯芍藥甙[1,2]、芍藥甙元酮(Paeoniflorigenone)[3]及杜丹寧類化合物[4]氧化芍藥甙[5]芍藥新甙等[6]。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 1980;15∶429。


[2] 生藥學雜誌(日) 1979;33∶65。


[3] Tetrahedron Lett 1981;22(23)∶3069。


[4] Chem Pharm Bull 1981;29(3)∶874。


[5] 生藥學雜誌 1986;40(4)∶413。


[6] 藥學學報 1983;18(7)∶551.1985;20(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