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苒草

藥材名稱:白雞屎藤

名稱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概況

異名:臭皮藤、臭莖子、迎風子(《植物名實圖考》),肺癰藤(《湖南藥物志》)。

基源:為茜草科雞矢藤屬植物毛雞屎藤的根或全草。

原植物:毛雞屎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var.tomentosa(B1.)Hand.-Mazz.(Paederia tomentosa Bl.)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載:“臭皮藤、江西多有之,一名臭莖子,又名迎風子,蔓延牆屋,弱莖糾纏,葉圓如馬蹄而有尖,濃紋細密,秋結青黃實成簇,破之有汁甚臭,土人以洗瘡毒。”所述即本種。

形態:藤本,通常長3~5m,多分枝。小枝密被白色柔毛。葉紙質,對生,卵形,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7cm,寬3~4.5cm,頂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淺心形、寬楔形至圓形,兩面均密被白色柔毛,葉柄長1.5~7cm;托葉卵狀披針形,長2~3mm,老時脫落。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分枝為蠍尾狀聚傘花序;花白紫色,5數,無花梗;花萼狹鍾狀,長約3mm,萼裂片三角形;花冠管狀,長7~12mm,被粉狀柔毛;子房2室,柱頭2,纖毛狀,旋卷。果球形,黃色,光亮,直徑達7mm,有2顆扁而凹、邊緣無翅的分核。花期秋季。(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748頁.1496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林下、河邊陰溼處。分佈於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等地亦有分佈。

藥性

性味:①《貴州民間藥物》:“甘,平。” ②《南湖公園園林中草藥植物名錄》:“微甘、澀,平。”

功效:清熱利溼,消積除痞,通經,截瘧。

主治:黃疸,痢疾,食積,痞塊,腹痛,經閉,白帶,瘧疾。 ①《貴州民間藥物》:“根:治黃疸,腹痛,胃滯(消化不良)。全草:治瘧疾。” ②《南湖公園園林中草藥名錄》:“祛風除溼,消食解毒。治痢疾,白帶,消化不良,外治皰疹。” ③《中藥大辭典》:“治黃疸,痢疾,食積,痞塊,經閉。” ④《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清熱解毒,消食,通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貴州草藥》:“治肝炎:白雞屎藤、水蘇麻、大小血藤、白薇各9~15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貴州民間藥物》:“治黃疸:白雞屎藤60~90g,黃豆375g。共磨漿煮服。” ②《貴州草藥》:“治胃氣痛,積食飽脹,蛔蟲腹痛:白雞屎藤30g,水煎服。或用雞屎藤根研末,用2g吞服。” ③《貴州草藥》:“治紅白痢:白雞屎藤葉30g,加紅糖15g。水煎服。”

食療:《貴州草藥》:“治婦女血虛經少或幹血癆:白雞屎藤根30g,小血藤9g燉肉,去藥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