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黃連
藥材名稱:自扣草
名稱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概況
異名:毛茛(《本草拾遺》),鴨足板(四川)。
基源: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禹毛茛的全草、葉或根。毛茛屬全世界約600種;中國約90種,藥用的有10種。
原植物:禹毛茛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
歷史:毛茛始載於《本草拾遺》。在《綱目》中記述:“毛茛即今毛堇也.下溼處即多,春生苗,高尺餘,一枝三葉,枝有三尖及細缺,與石龍芮莖葉一樣,但也有細毛為別,四、五月開小黃花,五出,甚光豔,結實如欲綻青桑椹,如有尖
,與石龍芮子不同。”又稱:“山人截瘧,採葉摟貼寸口……。”所指即系本品。
形態:多年生草本。鬚根伸長簇生。莖直立,上部有分枝,與葉柄均密生開展的黃白色糙毛。葉為3出複葉,葉片寬卵形,長3~6cm,小葉卵形.邊緣密生鋸齒或齒牙,頂端稍尖,兩面貼生糙毛。花序有較多花,生莖頂或分枝頂端;萼片卵形,開展;花瓣5,橢圓形,基部狹窄成爪,蜜槽上有倒卵形小鱗片。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1cm;瘦果扁平,長約3mm,寬約2mm,無毛,邊緣有寬約0.3mm的稜翼,喙基部寬扁,頂端彎鉤狀,長約1mm。花果期4~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8卷.319頁.圖版9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2500m的平原或丘陵田邊、溝旁水溼地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印度、越南、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末夏初採收全草,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鑑別:全株長約40cm,暗褐色。莖有分枝,細長壓扁,有縱皺紋,被灰黃色粗長毛,莖基帶有鬚根。葉皺縮,葉片二回3裂.葉柄基部呈鞘狀。枝上部帶有花或果實,大多脫落,露出長3~4mm的花托。氣微,味淡。以乾燥、無泥沙雜質者為佳。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防黴。
藥性
性味:甘、淡,平。有毒。 ①《嶺南採藥錄》:“略有毒。” ②《廣東中藥》:“淡,平,有微毒。”
功效:去翳,退黃,定喘,截瘧,鎮痛。
主治:目翳,黃疸,哮喘,瘧疾,關節炎。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發泡、塞鼻或搗汁塗。
使用注意:①《廣東中藥》:“其汁液切不可點服。” ②《廣東中草藥》:“不宜內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眼病去膜、痘眼亦好:銅錢1個,放在脈門之上,自扣草捶爛,敷在錢眼處則扯毒,有泡亦無礙。” ②《常見中草藥彩圖》:“治哮喘:鮮草搗爛敷大椎穴,或取葉少量用紗布包塞入鼻孔,喘平除去。” ③《南京民間藥草》:“治黃(疸)病:自扣草打爛,敷手腕脈上,待起泡時,刺破除去黃水”。 ④《常見中草藥彩圖》:“治胃痛:全草搗爛敷胃俞、腎俞等穴位,若起泡,不要亂破,可自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