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躑躅根

藥材名稱:罌粟

名稱出處:《本草圖經》

概況

異名:罌子粟(《本草圖經》),御米、米囊、囊子(《開寶本草》),鶯粟(《滇南本草》)。

基源:為罌粟科罌粟屬植物罌粟的種子。

原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

餘項參見“鴉片”條。

生藥

栽培:適生於涼爽高燥氣候,宜栽於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中。用種子繁殖,於晚秋或早春播種,通常將種子拌有草木灰或細土後進行條播。播後宜覆薄土,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分次間苗,並適當追肥培土,防止倒伏。

化學性質

種子含少量罌粟鹼(Papaverine),嗎啡(Morphine)(1)及痕跡那可汀(Narcotine)[1],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2],11-氧卅酸(11-Oxotriacontanoic acid)[3]。發芽種子含相當多的那可汀[1]。

附 從罌粟根芽的愈傷組織中分得甲基血根鹼,6-丙酮基二氫血根鹼,(6-Acetonyldihydrosanguinarine),血根鹼,二氫血根鹼,氧化血根鹼,原阿片鹼,隱品鹼,木蘭鹼等[4]。

參考文獻

[1] CA 1947;41:4277a。


[2] CA 1961;55:188791。


[3] 藥學雜誌(日) 1964;84:474。


[4]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