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豆

藥材名稱:鸛骨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基源:為鸛科鸛屬動物白鸛的骨骼。鸛屬為涉禽,計5種,中國產3種。

原動物:白鸛Ciconia ciconia(Linnaeus),又名冠雀(《後漢書》),鸛雀、負釜、黑尻、背灶、皁裙(陸璣《詩疏》),鶴(《別錄》),老鸛(《中國藥用動物志》第二冊)。

歷史:本品首載於《別錄》。《綱目》列於第47卷禽之一。陸璣《詩疏》:“鸛,鸛雀也,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樹上作巢……”。所述皆與今之白鸛相符。

形態:全身大都白色,翅上大覆羽黑褐,小翼羽外翈黑色,內翈黑褐,在翼緣處綴以白色;初級覆羽黑色,位於內側者的外翈散綴以銀灰色,輕長的肩羽黑而有金屬紫銅色光澤;飛羽大都黑色而內著銅綠光澤,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內側初級飛羽以及大部分次級飛羽的外翈,除邊緣和先端以外,均呈銀灰色,頸下羽毛形長而呈矛狀。嘴角黑色而先端稍淡;眼周及頦囊裸出部分硃紅色;腳暗硃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351頁.圖369)

生境與分佈:常單個或小群漫遊在開闊平原的池塘、沼澤的淺水裡覓食或靜等餌物。營巢於高大松樹或橡樹上。國內較為罕見,有兩個亞種,即新疆亞種Ciconia ciconia asiatica Severtzor在新疆西部繁殖,東北亞種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Swinkoe繁殖在東北。遷徙時見於華北、長江流域、福州等地。在臺灣越冬。

生藥

採集:四季捕捉,去毛及內臟,剔取骨骼,乾燥備用。

加工炮製:炙酥,研末。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存放。

藥性

性味:①《別錄》:“味甘。” ②《藥性論》:“大寒。”

功效:祛風,解毒,止痛。

主治:癆瘵,胸腹痛,喉痺,蛇咬傷。 ①《別錄》:“主心腹疾。” ②《本草拾遺》:“腳骨及嘴主喉痺,蛇虺咬,及小兒閃癖,大腹痞滿,並煮汁服之,亦燒為黑灰飲服。” ③《藥性論》:“治腹痛。炙令黃,末,空心暖酒服方寸匕(約折今之6~9g)。”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6~9g,入熱酒,空腹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鸛骨丸(《千金方》)治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藏,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鸛骨10cm,雄黃、莽草、丹砂(一作‘丹蔘’)、牡蠣(一作‘牡丹’)各1.3g,藜蘆、桂心、野葛各0.6g,斑貓14枚。巴豆40枚,蜈蚣1枚,芫菁14枚。上12味,末之,蜜丸,服2丸(小豆大),每日3次,以知為度。 ②《中國動物藥》:“治瘡癤腫痛:鸛骨,酥制研末,乳香、沒藥各10g,上藥合勻,以蒲公英100g煎湯送服。”

單方應用:《中國動物藥》:“治腹痛:鸛骨適量,酥制研末,開水或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