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桃葉
藥材名稱:虎杖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藻(《爾雅》),班杖根(《滇南本草》),土地榆(《分類草藥性》),紫金龍(《南京民間藥草》),活血丹(《江蘇省植物藥材志》),陰陽蓮(浙江),散血草、班草、胖官頭(陝西)。
基源:為蓼科蓼屬植物虎杖的根和根莖。
原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
歷史:《別錄》始載之,《本草經集註》雲:“田野甚多,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宋(《圖經本草》)雲:“今出汾州、越州、滁州,處處有之,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亦有高丈餘者。”《爾雅》雲:“蒤、虎杖。”郭璞注云:“似葒草而粗大,有細齒,可以染赤,是也。”明代《綱目》雲:“其莖似紅蓼,其葉圓似杏,其枝黃似柳,其花似菊,色似桃花。”清代吳其浚所著《植物名實圖考》中有虎杖條,其所述與《綱目》所載相同。但又繪有2圖,其中一圖,不似虎杖,另一圖似虎杖幼苗,但其葉片對生,與虎杖形態不符。可見吳氏並不認識該植物。但是在該書中有黃藥子三圖,其中(二),(三)圖均是指虎杖,雲:“《開寶本草》始著錄,沈括認為……其根色黃,入染家用,味不甚苦,葉味酸,《救荒本草》所列酸桶筍即此。湖南謂之酸杆,其莖如蓼有斑,江西或謂之斑根。”
形態:為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可達1m以上,根莖橫臥地下,木質黃褐色,節明顯。莖直立,圓柱形,表面無毛,但散生多數紅色或帶紫色斑點,中空,單葉互生,闊卵形或近圓形,長7~12cm,寬5~9cm,先端短尖,基部圓或楔形;葉柄長1~2.5cm;托葉鞘膜質,褐色,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梗較長,上部有翅,結果時增大;雄蕊8枚,雌花子房上部有花柱3枚。瘦果卵形,果3稜,紅褐色,光亮,包在翅狀的花被中。花期7~9月,果期9~10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107頁)
分佈與生境 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灌叢,荒地,田邊及溝邊溼地處。分佈於中國陝西、河南、湖北、華東,西南各省。朝鮮,日本也有。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耐溼。用根莖繁殖,在早春挖出母株,將根莖切成長15~20cm小段,按行距66cm開7~10cm深的條溝,以45cm株距橫放2段根莖,覆土壓緊。出苗後應及時中耕除草、追肥,保持土壤溼潤。也可在4月上、中旬進行種子播種,按行株距各33cm開淺穴,每穴播種子6~9粒,覆土均3cm,播後澆水,出苗後間苗,進行田間管理。
採集:春或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尾梢,洗淨後切段或切片,粗者可再縱切成3~4片,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
鑑別
性狀:根莖橫生,呈圓柱形,多分枝,直徑6~15mm,紅棕色至灰棕色,周圍密佈須狀不定根,根莖下側生數條粗根;根圓柱形,長約17cm,直徑5~15mm,表面紅棕色,有縱皺紋,疏生須狀細根;質堅硬,切斷面黃色至橙紅色,射線明顯,根莖有髓或中空;味苦、澀。
顯微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5至10數列木栓細胞,棕紅色。皮層和韌皮部有纖維束及草酸鈣簇晶散在,纖維束由幾個至數十個纖維整合。木質部中木纖維發達,導管形大,射線寬2~7列細胞,壁木化,紋孔明顯。髓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族晶。(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442頁.圖344) 粉末: ①草酸鈣簇晶極多,直徑21~110μm,稜角較鈍。 ②皮層纖維呈梭形或長紡綞形,邊緣不平整,末端偏斜,長180~336μm,直徑24~56μm,壁厚5~6μm,木化,紋孔稀疏。 ③分枝狀石細胞呈紡錘形、類長方形或延長作纖維狀,直徑56~88μm,壁厚3~10μm,胞腔內含澱粉粒。 ④木栓細胞棕紅色,數層重疊或單個散離,胞腔充滿棕紅色物,並有不規則紋理。 ⑤木射線細胞壁木化增厚,紋孔較密。此外,有具緣紋孔導管、澱粉粒等。(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255頁.圖121)
理化:①檢查蒽醌類化合物: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浸漬2小時,過濾。濾液蒸乾,殘渣加水約2ml,充分攪拌,放置,取上清液,加氯仿10ml,振搖,取氯仿層,蒸乾。殘渣加氫氧化鈉試液,顯櫻紅色。 ②檢查茋類化合物:取1項下氯仿提取後的水層液,加乙酸乙酯10ml,振搖,取乙酸乙酯層,蒸乾。殘渣加水約5ml,再用乙醚5ml提取。取乙醚液,蒸乾,殘渣加1ml乙醇溶解後,點於濾紙上,在紫外燈下觀察,顯示亮藍色熒光。 ③取本品粉末5g,用甲醇迴流提取,提取液濃縮備點樣用。以矽膠G為吸附劑,苯-無水乙醇(8∶2)為展開劑,大黃素、大黃素-8-葡萄糖甙和大黃酚為對照品,展距13cm,氨蒸汽薰後,樣品在與標準品相應Rf值處,顯相同櫻紅色斑點。
化學性質
根和根莖含蒽醌及蒽醌甙大黃素(Emodin)、大黃素-6-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酸(Rhein)、大黃素-8-O-D-葡萄糖甙、大黃素-6-甲醚-8-O-D-葡萄糖甙、Fallacinol(1)、Citreorosein(2)、Questin(3)、Questinol(4)[1~3]。
1個新的萘醌化合物2-甲氧基-6-乙醯基-7-甲基胡桃醌(2-Methoxy6-acetyl-7-methyljuglone),2個茋類化合物白藜蘆醇(Resveratrol)、虎杖甙(Polydatin,Piceid;3,4’,5-三羥基茋-3-β-D-葡萄糖甙)[1]。酚性化合物還有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兒茶素、2,5-二甲基-7-羥基色酮、7-羥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7-Hydroxy-4-methoxy-5-methylcoumarin)、決明鬆-8-O-D-葡萄糖甙(Torachrysone-8-O-D-glucoside)[1],根中還含多糖,遊離氨基酸,元素Cu、Fe、Mn、Zn、K和鉀鹽[4]。
參考文獻
[1] Planta Med 1983;48(3):164。
[2] 中草藥通訊 1974;(2):6。
[3] 藥學雜誌(日) 1954;74(4):379。
[4] Chem Pharm Bull 1968;16(11):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