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苞葉千斤拔葉

藥材名稱:蓬子菜

名稱出處:《救荒本草》

概況

異名:鐵尺草、月經草(《四川常用中草藥》),柳夫絨蒿、疔毒草、雞腸草(《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茜草科拉拉藤屬植物蓬子菜的全草。拉拉藤屬全世界約400種;中國有58種、1亞種和38變種。

原植物:蓬子菜Galium verum Linn.

歷史:本品名首見於明代朱

著《救荒本草》,其描述為“蓬子菜,生田野中,所在處處有之。其苗嫩時,莖有紅紫線楞,葉似鹼蓬葉微細,苗老結子,葉則生出叉刺,其子如獨掃子大,苗葉味甜。”在近代1937年,由賈祖璋、賈祖珊所著《中國植物圖鑑》亦收載了本種,並附有拉丁學名,但仍無藥用記述。直至在《河南經濟植物誌》1960年版,有全草作婦科藥的記述。此後在《內蒙古中草藥》、《青藏高原藥物圖鑑》、《中藥大辭典》、《新疆藥用植物志》、《彩色生草藥圖譜》、《長白山植物藥志》等醫藥書籍均有本品藥用的記述。

形態:多年生近直立草本,基部稍木質,高25~45cm;莖有4角稜,被短柔毛或粃糠狀毛。葉紙質,6~10片輪生,線形,通常長1.5~3cm,寬1~1.5mm,頂端急尖,邊緣極反捲,常捲成管狀,上面無毛,稍有光澤,下面有短柔毛,稍蒼白,干時常變黑色,1脈,無柄;托葉葉狀。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較大,多花,通常在枝頂結成帶葉的長可達15cm的圓錐花序狀;總花梗密被短柔毛;花小,黃色,稠密;花梗有疏短柔毛或無毛,長1~2.5mm;萼管無毛;花冠輻狀,無毛,直徑約3mm,花冠裂片4,卵形或長圓形,頂端稍鈍,長約1.5mm;雄蕊4,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葯黃色,花絲長約0.6mm;花柱長約0.7mm,頂部2裂。小堅果小,果爿雙生,近球形,直徑約2mm,無毛。花期4~8月,果期5~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279頁.圖597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0~400m的山地、河灘、曠野、溝邊、草地、灌叢或林下。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西藏。日本、朝鮮、印度、巴基斯坦、亞洲西部、歐洲、美洲北部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含蓬子菜甙(Galiosin)、豬殃殃甙(Asperuloside)(1),去乙醯豬殃殃甙(Deacetylasperuloside)、豬殃殃酸、京尼平甙(Geniposide)、雞屎藤次甙(Scandoside)、茜根定-櫻草甙(Rubiadin-primver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槲皮素-7-葡萄糖甙、槲皮素-3,7-雙葡萄糖甙及木犀草素甙、沼生拉拉藤甙(Palustroside)、芸香甙、V1環烯醚萜(V1Iridoid)、V3環烯醚萜交讓木甙(Daphylloside)。

參考文獻

Phytochemistry 1981;21(12):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