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子

藥材名稱:木竹子

名稱出處:《桂海虞衡志》

概況

異名:竹桔(《陸川本草》)。

基源:為藤黃科藤黃屬植物嶺南山竹子的樹皮、果實及果核。藤黃屬全世界約450種,中國約21種。

原植物:嶺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ex Benth.又名嶺南倒捻子(《中國樹木分類學》),海南山竹子(《廣州植物誌》),染牙果(《廣西野生資源植物》),酸桐木、竹節果(廣東)。

歷史:李時珍在《綱目》中摘錄了(《桂海虞衡志》)對木竹子果的記述:“皮色形狀全似大枇杷,肉味甘美,秋冬實熟。出廣西。”從其分佈和果實特徵看,即為本種無疑。

形態:喬木或半灌木,高5~15m。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5~10cm,寬2~3.5cm,邊緣全緣,反捲。花小,單性異株,單生或成傘房狀聚傘花序;雄花萼片等大,近圓形,花瓣橙黃或淡黃色,倒卵狀長圓形,長7~9mm,雄蕊多數,合生成一束;雌花萼片、花瓣與雄花相似,退化雄蕊合生成4束,子房卵狀球形,無花柱,柱頭盾形,上面具乳頭狀瘤突。漿果卵球形,長2~4cm,萼片宿存。花期4~5月,果期10~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84頁.圖349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1200m的平地、丘陵、林下或溝谷旁。分佈於廣東和廣西。越南西部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果實冬季成熟轉黃色時採摘樹皮全年可採。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平。 ①《桂海虞衡志》:“甘。”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平。” ③《新華本草綱要》:“樹皮:苦、澀,涼。有小毒。”

功效:消炎止痛,收斂生肌,生津止瀉。

主治:嘔逆不食,脫肛,胃炎,消化不良,溼疹,口腔炎,牙周炎,潰瘍,燒、燙傷。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清熱,利百脈,通調水髒,止渴生津,解暑,消酒。治嘔逆不食,關格閉拒不通,脾虛下陷,肛門墜脫不斂。清熱,涼大腸,去積血,利耳目,治咳逆上氣。” ②《廣西中草藥》:“消炎止痛,收斂生肌。” ③《新華本草綱要》:“樹皮:有消炎止痛,收斂生肌的功能。用於胃炎,小兒消化不良,溼疹,口腔炎,牙周炎,下肢潰瘍,燒傷,燙傷。果可解暑,消酒,止瀉,生津。用於嘔逆不食,脫肛。”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廣西中草藥》:“治燒傷,燙傷,溼疹,口腔炎,牙周炎,癰瘡潰爛:木竹子果核或樹皮粉末撒患處。” ②《廣西中草藥》:“治鐵砂入肉不出:木竹子鮮果,搗爛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