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翅唐鬆草

藥材名稱:烏口樹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毛烏口樹(《浙南本草新編》),烏木(廣西陸川),小腸楓(廣東梅縣),密毛蒿香(浙江溫州),黑虎(福建)。

基源:為茜草科烏口樹屬植物烏口樹的幹葉及乾果實。烏口樹屬全世界有370多種,中國約17種。

原植物:烏口樹Tarenna mollissima(Hook et Am.)Rob.(Cupia mollissima Hook.et Am.),又名白花苦燈籠(廣東北部),密毛烏口樹(《海南植物誌》)。

歷史:本品始見於《植物名實圖考》,列入木類,雲:“烏口樹江西坡阜多有之,高丈餘,對節生葉,長柄,尖葉似柳而寬,梢端結實如天竹子大,上有兩叉如烏之口,土人云,葉實可通筋骨,起勞傷,蓋薪材也。”並有附圖。所述與本品相符。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直立,高1~6m。枝有角稜,被密毛。葉紙質,對生,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5~16cm,寬2.5~4.5cm,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短而硬的糙毛,下面淺綠色,密被稍帶絹質的柔毛,干時變褐色,側脈8~10對,明顯;葉柄長0.3~2m。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0.6~1cm,稠密多花,呈傘房狀,密被短柔毛;花白色,有短梗;花萼和花冠均密被絹質柔毛;花冠長約1cm,花冠裂片4~5,與花冠管近等長或稍長,反折。漿果球形,長約0.4cm,直徑5~6mm,黑色,被短柔毛,有種子多顆。花期5~7月,果期5~翌年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232頁.圖5878)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1100m的山地、丘陵、溪邊的林中或灌叢中,亦常見於石灰岩山地。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

生藥

採集:10月採葉及果,略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葉防黴,果防蛀。

藥性

性味:微苦,涼。

功效:祛風消腫,散瘀止痛。

主治:頭身疼痛,跌打損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通筋骨,起勞傷。” ②《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清熱,解毒,鎮痛。治頭痛,身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