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虎

藥材名稱:沙芥

名稱出處:《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概況

異名:沙蘿蔔、沙白菜(《內蒙古中草藥》),沙芥菜(《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額樂沙蘿邦、沙拉格老(蒙古)。

基源:為十字花科沙芥屬植物沙芥的根及全草。

原植物:沙芥Pugionium cornutum(L.)Gaertn.(Bunias cornuta L.),又名山羊沙芥(《內蒙古植物誌》),沙蓋(陝西、寧夏)。

形態:二年生高大草本,植株高0.5~2m。根肉質,粗壯,圓柱形。莖直立,多分枝,光滑無毛。葉肉質,基生葉蓮座狀,具長柄;葉片羽狀全裂,長10~25cm,寬3~4.5cm,裂片3~6對,頂裂片卵形,披針形或長圓形,全緣或具1~3齒或頂端2~3裂;側裂片長圓形,基部稍抱莖,邊緣具2~3齒,莖生葉羽狀全裂,較小,裂片全緣,常呈條狀披針形;莖上部葉條狀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多數,在莖上端組成圓錐狀;萼片4,外側2枚呈倒披針形,長約7mm,寬約2mm,內側2枚長橢圓形,長約6mm,寬約2mm,頂端具微齒;花瓣4,黃色,條形或披針狀條形,長約15mm,寬1~2mm;雄蕊6,4長2短,花絲細線形,花葯狹長橢圓形,基著。短角果呈橫向腎形或長橢圓形,果瓣革質,表面具凸網紋,兩側具2枚對稱細劍狀翅,長3~5cm,斜向著生或微開展。種子長圓形,黃棕色,長約1mm。花期6~7月,果期8~9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97頁.439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草原地帶的沙地或半固定與流動沙丘上。分佈於遼寧、內蒙古、寧夏、陝西。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切段,陰乾;或放入開水中稍燙後,晒乾。

藥性

性味:《內蒙古中草藥》:“辛,溫。”

功效:行氣,止痛,消食,解毒。

主治:胸肋脹痛,脘腹飽悶,食物中毒。 《內蒙古中草藥》:“行氣,止痛,消食,解毒。治消化不良,胸肋脹滿,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研末3~4.5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治胃腸脹氣,消化不良:鮮沙芥60g(幹品30g),水煎服,1日2次。” ②《內蒙古中草藥》:“治消化不良,食物中毒:沙芥菜、葶藶子、山川柳、訶子、山野豌豆各等份。共研細末,每日2~3次,每次3~4.5g,煎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