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百合
藥材名稱:金仔花
名稱出處:《中國動物藥》
概況
基源:為鰏科鰏屬動物黃斑鰏、長刺鰏,鹿斑鰏。鰏屬中國約4種。藥用其肉。
原動物:黃斑鰏Leiognathus bind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長刺鰏Leiognathus fascactus Lacepede.鹿斑鰏Leiognathus ruconius(HamiltonBnehanan)
形態:黃斑鰏體長43~127mm。體呈卵圓形,側扁而高。頭小。眼大,眶上骨嵴有許多小突起,脂眼瞼不發達。口小,稍傾斜。牙細尖,前鰓蓋下緣有微小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頭部無鱗,體和胸部被薄圓鱗。側線稍彎。背鰭Ⅷ16,臀鰭Ⅲ14。背鰭和臀鰭很長,前部鰭基有鱗鞘,兩鰭基有許多小棘。腹鰭15,基部有一枚大腋鱗。尾鰭叉形。背部黃色,有許多蠕蟲狀暗色斑紋,腹部銀白色。背鰭棘上部有1金黃色大斑,其下緣黑色。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熱帶近岸海區。分佈黃海、東海和南海。
長刺鰏 體長約57~180mm。體卵圓形,側扁而高。頭小。眼中等大,位高。眼的前上緣和鼻孔後部各有一短棘,口小,牙尖細,上下頜各有2~4列,排成帶狀。腮孔大,前腮蓋下側有鋸齒緣。鰓蓋條5。鰓耙短。身體除頭部及胸部光滑無鱗外,被小圓鱗。側線稍彎曲,側線上有感覺管60~65個。背鰭Ⅷ16,第二棘延長呈細條狀,第三第四棘前緣有小鋸齒。腹鰭具一強棘和一枚大腋鱗。臀鰭Ⅲ14。背鰭和臀鰭的前部鰭基均有一鱗鞘。尾鰭叉形。體淺青灰色,吻端黑色,背緣在體中部有許多黑色窄橫帶。棲息於熱帶近岸海區。分佈於南海。
鹿斑鰏 體小,呈卵圓形,側扁而高,腹部隆起度大於背部。頭小,背面較凹。眼大,脂眼瞼不發達。口小,傾斜。牙短細、上下頜1行。鰓孔大。前鰓蓋下緣鋸齒明顯。體除頭部無鱗外,全被圓鱗。側線彎曲,末端不達尾基。背鰭Ⅷ16,第三第四棘的前下緣有細鋸齒。胸鰭略等於頭長。腹鰭短小,基部有一枚大腋鱗。臀鰭Ⅲ14,第三棘前下緣有細鋸齒。背部和臀前部鰭基有鱗鞘。尾鰭叉形。體背部銀青帶紅色,眼下緣至上眶後緣有1黑紋,背部約帶有10條暗色橫帶,頂部和背鰭基部有一暗色縱紋。棲息於熱帶近岸海區。分佈於東海、南海。
生藥
採集:四季均可捕撈,除去內臟及鱗片,洗淨鮮用或晒乾備用。產於南海及黃海,東海沿海各地區。
化學性質
黃斑鰏的肌肉中含三甲銨氧化物(Trimethylamine oxide),本屬魚類全魚含水分71.85%~78.08%,灰分3.2%~5.62%,蛋白質16.02%~20.77%,脂類0.292%~5.31%。含P462~1146mg/100g,Ca780~3384mg/100g、Na179.5~468mg/100g、K138~395.5mg/100g。
參考文獻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