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邊疆

藥材名稱:繡線梅

名稱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概況

基源:為薔薇科繡線梅屬植物中華繡線梅的根及花。

原植物:中華繡線梅Neillia sinensis Oliv.,又名黑楂子、杆杆梢(陝西),釣魚杆(貴州苗語)。

形態:灌木,植株高達2m。小枝圓柱形,無毛,幼時紫褐色,老時暗灰褐色。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5~11cm,寬3~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重鋸齒,常呈不規則分裂,下面葉腋常有柔毛;葉柄長7~15mm;托葉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緣,長8~10mm,早落。總狀花序頂生,長4~9cm,花直徑6~8mm;萼筒筒狀,長1~1.2cm,內面被短柔毛,萼片三角形,長3~4mm;花瓣5,淡粉紅色,倒卵形,長約3mm,寬約2mm;雄蕊10~15,著生於萼筒邊緣;心皮1~2,子房頂端有毛。蓇葖果長橢圓形,萼簡宿存,外面被疏長腺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89頁.圖210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0~2500m的山坡、山谷或溝邊雜木林中。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藥性

性味:苦、酸、甘.涼。

功效:清熱止血,利水消腫。

主治:肺熱咳血,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