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油

藥材名稱:燈心草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虎鬚草、碧玉草(《綱目》),赤須草(《雷公炮炙論》),豬矢草

(《閩東本草》),朵達鞠(藏語)。

基源:為燈心草科燈心草屬植物燈心草的乾燥莖髓或全草。燈心草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70種,其中6種藥用。

原植物:燈心草Juncus effusus L.(Juncus.effusus L.var.decipiens Buch.),又名水燈心(《分類草藥性》),五穀草、穿陽劍(《湖南藥物志》),曲尿草(《福建》)。

歷史:燈心草始載於《開寶本草》。《綱目》載:“燈心草生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而長直,蒸熟待幹,折取中心白穰燃燈者,是謂熟者,又有不蒸者,但生於剝取為生草,入藥宜用生草。此即龍鬚之類,但龍鬚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此描述似為龍鬚草Juncus setchuensis Buch.,又據《植物名實圖考》載:“燈心草《開寶本草》始著錄,草以為席,瓤以為燈柱,江西澤畔極多,細莖綠潤,夏以莖旁開花如穗,長不及寸,微似莎草花,”按此說明與附圖對照一致,應為本種。燈心草是江蘇省特產藥材,供銷全國,並有出口。四川、福建、貴州等地也有出產,多自產自銷。在許多近代藥書中,燈心草所用的拉丁名稱有2個:Juncus effusus L.和Juncus effusus L.var decipiens Buch.,日本Nakai又將後者改為Juncus decipiens(Buch.)Nakai,但這兩者主要區別甚微,前者果實頂端鈍形,後者微凹,因此《全國中草藥彙編》將Juncus decipiens(Buch.)Nakai併入本種是妥當的。《廣西實用中草藥》誤將本種定為Juncus primatocarpus R.Br.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具多數鬚根。莖直立,圓柱形,叢生,高35~100cm,直徑1.5~4mm,綠色,有縱條紋,髓部白色,佔莖的大部分。葉鞘紅褐色或淡黃色;葉片退化為刺芒狀。花序假側生,聚傘狀,多花,總苞片長5~20cm;花淡綠色,具短柄,花被片6,排列為二輪,窄披針形,頂端尖,背面被柔毛,邊緣淡綠色,膜質;雄蕊3,較花被短;雌蕊1,子房上位,3室;花柱很短,柱頭3。蒴果橢圓形或卵狀三稜形,內有三個完整的隔膜;種子多數,卵狀長圓形,長約0.5mm。花期5~6月,果期6~7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350)

生境與分佈:野生於溼地、溪邊、田邊、稻田旁等潮溼處。廣佈中國長江下游及陝西、福建、四川、貴州等地。蘇州等地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於溫暖溼潤環境和在肥沃的水田裡栽培。用分株繁殖,在秋末或早春,挖起老蔸,掰分成若干小叢,按行珠距各33~45cm插栽於水田。當春季新苗生長時,以水田作業進行除草、追肥,用人畜糞水潑澆,保持栽田的淺水,以利生長。連續收穫3~4年後,應翻蔸另換地栽種。

採集:秋季採收,割取莖部晒乾,或將莖皮縱向剖開,去皮取髓,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四川、福建、貴州也產。

鑑別

性狀:莖髓細圓柱形,長達90cm,直徑1~3mm,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微有光澤,置放大鏡下觀察,有隆起的細縱紋及海綿樣的細小孔隙。質輕,柔軟,有彈性,易拉斷,斷面不平坦,白色。無臭無味。以條長、粗壯狀,色白,質輕、有彈性者為佳。

顯微 橫切面觀:全部由通氣組織組成。每一細胞呈類方形或長方形,具數條分枝,分枝長8~60μm,直徑7~20μm,壁厚約1.7μm,相鄰細胞的分枝頂端相互銜接,形成網狀結構,細胞間隙大多呈三角形,也有類四邊形。(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35)

粉末:黃白色,全部為星狀薄壁細胞,彼此以星芒相接,形成大的三角形或四邊形氣腔,星芒4~8,長5~51μm,寬5~12μm,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敲⑾嘟擁謀詵票。械目杉?~2個連珠狀增厚。(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329)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剪段,置煅鍋內.密封,燜煅至透,放涼,取出。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油中含沉香醇(Linalool)、十一烷-2-酮(Undecan-2-one)、十三烷-2-酮(Tridecan-2-one)、1,2一二氫-1,5,8-三甲基萘(1,2-Dihydro1,5,8-triimethylnaph-thalene)、α-紫羅酮(α-Ionone)、β-紫羅酮(β-Ionone)、β-紅沒藥烯(β-Bisabolene)、β-苯乙醇、苯酚、β-甲酚、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6,10,14-Trimethylpentadecan-2-one)、丁香酚、α-香附酮(α-Cyperone)、二氫獼猴桃內酯(Dihydroactiniodiolide)、C12~C24烷烴、正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油酸、亞油酸[1]、燈心草菲酚(擬)(Effusol)、6-甲基燈心草菲酚(擬)(Juncusol),該化合物具有毒性[2,3]。此外,尚含有很多的氨基酸和糖類,如DL-苯丙氨酸、DL-正纈氨酸、DL-蛋氨酸、色氨酸和β-氨基丙酸。在根中含L-精氨酸、甘氨酸、DL-蛋氨酸、DL-丙氨酸和DL-纈氨酸。果實和嫩枝中含有少量的L-穀氨酸、L-精氨酸、絲氨酸和β-氨基丙酸。在根、嫩枝中所含遊離糖主要為葡萄糖和半乳糖及蔗糖[4]。莖髓含纖維、脂肪油、蛋白質等[5]。

參考文獻

[1] CA 1979;90:69070y。


[2] CA 1980;92:124945f。


[3] CA 1983;98:86257x。


[4] CA 1975;83:111084p。


[5] 中藥志.第3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