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J.

[拼音]:Gongsunlongzi

中國先秦時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孫龍的重要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公孫龍子》原有14篇,後來多數散失。《隋書·經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論》。現存的《公孫龍子》一書只有 6篇,儲存在明代的《道藏》中,其中除《跡府篇》是由公孫龍的弟子後來補錄的外,其他 5篇,即《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經多數學者考證後,確認為公孫龍本人所著。

《公孫龍子》一書是研究公孫龍哲學觀點和邏輯思想的重要史料。其中《跡府篇》記載了公孫龍與孔穿有關“白馬非馬”等命題的辯論,並指出白馬非馬即是言“異白馬與所謂馬”。《白馬論》從內涵和外延上,著重論證了“白馬”與“馬”在所指內容和範圍上的同一和差別,同時還揭示了種名和屬名不能等同或混淆的正名思想。《名實論》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論,強調“彼”之名必須專指彼之實,“此”之名必須專指此之實。《名實論》還強調 “物” 就是指天地及其所形成的萬物,“名”則是對實的稱謂。《指物論》提出了“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堅白論》系統地闡述了唯心主義的 “離堅白” 思想。《名實論》、《指物論》和《堅白論》這三篇反映了公孫龍的二元論的名實觀。《通變論》既提出了“類”和“變”的思想,也提出了“二無一”、“雞三足”、“青以白非黃”等論辯命題,是研究公孫龍和其他辯者詭辯思想和分類思想的資料。

該書流傳情況複雜,宋代以後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今本《公孫龍子》是晉朝人根據零碎材料編纂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孫龍子》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