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扁竹
藥材名稱:毛青藤
名稱出處:》中國藥典》
概況
異名:滇防己(《植物名實圖考》),青風藤(河南),淮通(貴州稱莖)。
基源:為防己科風龍屬植物毛青藤和青藤的乾燥藤莖。風龍屬只1種及1變種,產東亞;中國全產,均為藥用植物。
原植物:毛青藤 Sinomenium acutum(Thunb.) Rehd.et Wils.var.cinereum(Diels)Rehd.et Wils.,又名灰毛青藤(雲南)。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Manispermum acutum(Miq.)Diels;Cocculus diversifolius Miq.var.cinercus Diels),又名漢防己、青風藤(通稱),海楓藤(浙江)。
歷史:清風藤始見於《圖經本草》,據載:“清風藤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時常有,被土人採其葉入藥,治風有效。”從上所述,並觀其圖,與本種不相同,似為青風藤屬植物Sabia Colebr.。《植物名實圖考》載的滇防己,應為本種植物。今所用清風藤命名,也有名青藤者,可見今古頗為一致。
形態:多年生落葉纏繞藤本,長可達7m。根塊狀。莖圓柱形,帶木質,表面灰褐色,內面黃褐色,有放射狀的髓部,枝綠色光亮,有縱紋。葉互生,厚葉質或革質,具長柄;葉片卵圓形,長6~12cm,寬4~10cm,頂部急尖或漸尖,基部稍心形,全緣或3~7角狀淺裂,葉面綠色,背面灰白色,幼葉兩面均被毛。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圓錐狀,被毛;雄花花萼4~6,花瓣6,細小;雄蕊9~12,分離。核果扁球形,熟時藍黑色。種子半月形。花期夏季。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灌叢中。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
青藤和毛青藤的主要區別是花序和葉片兩面光滑無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361~362頁.圖378)生於山坡林緣、溝邊及路旁。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
生藥
鑑別:粉末:灰棕色,氣微,味苦。 ①大形石細胞單個散在,常伴有數個木化細胞,呈長圓形、類圓形、紡錘形、提琴形或延長成纖維狀,邊緣有凹凸,有的分枝,直徑42~145μm,長148~412μm(~659)μm,壁厚18~43μm,有的壁上或胞腔內含細小草酸鈣針晶。 ②木化細胞呈類圓形、三角卵形、長方形、方形或類橢圓形,直徑14~66μm,長25~139μm,壁厚4~10μm,紋孔圓而較大,孔溝明顯,有的胞腔內含細小針晶。 ③表皮細胞橫斷面觀呈類長方形,外壁厚約至31μm,角質化,角質層厚13~52μm,顯顆粒性,外壁向內延伸將胞腔分成小室,有的內含細小針晶;表面觀呈多角形,垂周壁厚,胞腔有分隔。 ④草酸鈣針晶細小,充塞於薄壁細胞或木化細胞中,長約至10μm;另有砂晶,直徑約2μm。另可見木纖維、導管、柱鞘纖維及木射線細胞。(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332)
化學性質
毛青藤根莖中含青藤鹼(Sinomenine),有良好的抗炎和鎮痛作用,華防己鹼(Sinoacutine)、乙基青藤鹼(Ethylsinomenine,Isosinomenine)、雙青藤鹼、四氫表小檗鹼(Sinactine,Tetrahydroepiberberine)、土藤鹼(Tuduranine)、木蘭鹼、青藤防己鹼、N-去甲青藤防己鹼及微量的白蘭花鹼(Michelalbine)和光千金藤鹼以及β-谷甾醉、豆甾醉、di-紫丁香樹脂酚(dl-Syringaresinol,dl-Lirioresinol)[1,2]。
近年從青藤中分離得到一種生物鹼FK20000(1),具有抗腫瘤活性[3]。 參考文獻 [1]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74 [2]中草藥 1985;(6):40 [3]CA 1988;109:73724t
藥性
性味:①《中國藥典1977版》:“辛、苦,溫。” ②《中國藥典1985版》:“苦、辛,平。” ③《湖北中草藥志》:“苦,寒。”
歸經:《中國藥典》:“肝、脾經。”
功效:祛風除溼,通絡利尿。
主治:①《中國藥典1977版》:“風溼性關節炎,關節腫大,肢體疼痛。” ②《中國藥典1985版》:“風溼痺痛,關節腫脹,麻痺瘙癢。” ③《湖北中草藥志》:“風溼性關節炎,感冒哮喘,尿道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泡酒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四肢浮腫:毛青藤、黃芪、白朮各9g,炙甘草3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各種神經痛:毛青藤2~3g,苯海拉明25mg。1次服,每日2~3次。” ②《中草藥學》:“治風溼性關節炎:毛青藤適量,水煎衝黃酒服,或水煎常洗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