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騎

[拼音]:huangdanpai xiju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戲劇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興起於法國,50年代在巴黎戲劇舞臺上上演了尤內斯庫、貝克特、阿達莫夫、熱內等劇作家的劇作。這些劇作家在20世紀20年代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文學影響下,特別是在阿爾託戲劇理論的影響下,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這些作品呈現在舞臺上的形象是光怪陸離、荒誕不經的。它們開始出現時受到批評界的冷遇,後來逐漸獲得社會承認,並被世界上不少的國家競相上演。在法國戲劇影響下,其他國家亦相繼出現一些從事這種新戲劇創作的劇作家。60年代初,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在《荒誕派戲劇》一書中,給貝克特、尤內斯庫等為首的這一流派定名為荒誕派戲劇。

法國的荒誕派戲劇的幾個重要劇作家,幾乎全是青年時期來到法國從事文學活動的外國人,後來他們加入了法國國籍。尤內斯庫原籍羅馬尼亞,他加入法國籍後,並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貝克特原籍愛爾蘭。阿達莫夫原籍俄國。

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主要有: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達莫夫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1953)、《塔拉納教授》(1953),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1950)、《椅子》(1952),熱內的《女僕》(1947)、《陽臺》(1956)、《黑人》(1958)等。

談論人生的荒誕性,早就見諸古代西方戲劇。自希臘悲劇開始,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庫羅斯的劇作中就有對人類的命運、人類的生存條件的殘酷與荒誕性表示關注的一面。20世紀的存在主義文學家、戲劇家薩特和加繆在他們的許多小說和劇本中,從理性出發,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誕性。荒誕派戲劇家則更進一步對人生的荒誕性表示強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諷刺,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無依據、無理由,人命賤如螻蟻、微不足道,他們不僅藉助語言,而且藉助各種舞臺手段去表現,使荒誕性本身戲劇化。為表現人生的荒誕不經,他們任意破壞、支解、割裂傳統的戲劇結構,把戲劇的所有傳統要素如動作、語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誕派戲劇一般沒有具體的情節,沒有符合客觀現實的人物形象,整個舞臺無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種象徵。

尤內斯庫、貝克特等人劇作的主題,是面對人的生存條件的荒誕不經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懼不安之感。他們在表達這個主題時,故意不用合乎邏輯的結構和明智的理性去闡明人的生存處境的不合理性、荒誕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現對理性的懷疑和否定。他們要表現的是“原子時代的失去理性的宇宙”。在他們的劇作中,在戲劇發展過程中,明確的時間和地點均被抽掉,行動被壓縮到最小極限,甚至行動不復存在。這些劇作沒有戲劇性事件,沒有劇情轉折、起伏跌宕,沒有結局。他們用抽象的、還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繪與概括。他們筆下的人物往往沒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授、女生、房客、女僕,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標誌。語言不再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他們藉助語言本身的空洞無物,以顯示存在的空虛;他們以既不聯貫又毫無意義的語言、詞句的多次重複或語音的反覆再現,去誇大語言的機械錶象,用滑稽可笑、荒謬絕倫的語言體現人生的荒誕性。

荒誕派戲劇藉助於舞臺上出現的場景去表現存在的荒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舞臺手段把人類的惶惑不安呈現在觀眾面前。為了揭示人生現實的不合理性,機械可笑的動作,幻象的顯現,燈光和音響的作用都發揮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個特點在於誇大物體的地位,讓大量的物體佔領舞臺空間,用來說明反理性的世界倒過來壓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與人的精神空虛的矛盾。

貝克特在他的劇作裡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態、醜惡的流浪漢、癟三、殘廢者、老人。從《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漢,《最後一局》中的4個殘廢人,漢姆和他的縮在垃圾桶裡不時探頭出來覓食的雙親,到《美好的日子》裡埋在沙土中的老婦溫尼,都是些喪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號“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尋找“自我”。他在劇作中一再表現的另一個基本命題,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無策,人生荒誕絕望,只能無可奈何地走向死亡。

尤內斯庫的劇作描述了現實的荒誕、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虛和人的存在無希望無意義。

阿達莫夫劇作中的人物幾乎全是還原為人的原型的人,旨在揭示物質文明的殘酷而又冷漠無情。

熱內的劇作最突出的特點是美化罪惡,使邪惡成為美德,視黑暗為光明的化身,把地獄變為天堂。他筆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會之外的人,並表明人世間現存的一切都是夢幻和騙局。

荒誕派戲劇是戰後西方社會的一面哈哈鏡,它曲折地反映了戰後一代的人們從內心深處對於資本主義現實生活感到的荒誕和虛無。這一流派被認為戰後西方社會思想意識通過舞臺藝術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荒誕派戲劇最終被西方正統文學所承認,貝克特於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尤內斯庫於1970年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由於這一戲劇流派所反映的精神空虛在西方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因此,繼法國荒誕派戲劇之後,西方各國在50、60年代陸續出現其他一些荒誕派劇作家,法國荒誕派戲劇因而成為西方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學潮流。

參考書目

Marc Beigbeder, Le Thé姙tre en France depuis la Libération, Bordas, 1959.

Martin Esslin, Le Thé姙trede l'Absurde, Paris,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