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扭

藥材名稱:白薇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白幕、薇草、骨美(《別錄》),龍膽白薇(《藥材資料彙編》)。

基源:為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白薇和變色白前的根及根狀莖。

原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Vincetoxicum atratum(Bge.)Merr.et Decne.;Antitoxicum atratum(Bge.)Pobed.),又名老瓜瓢根(遼寧),山煙根子(北京),百蕩草(廣西),老君須(四川)。變色白前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Vmcetoxtcum versicolor Decne.),又名白龍鬚、白馬尾(北京),半蔓白薇(《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蔓生白薇(俗稱)。

歷史:白薇始載於《本經》,列為中品,歷代本草均有收載。但《圖經本草》載:“白薇,生平原(今山東武定)川穀。今陝西諸郡及滁、舒、潤、遼州亦有之。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三月三日採根,陰乾用。今雲八月採。”所述非本種。據有人考證,蘇頌所謂白薇即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Schltr.ex Lévl.之誤。據研究,張刻重訂李時珍《綱目》.捲上,山草類下“白薇”圖與蒙自陸刊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七,山草類“白薇圖相似,而以後者的形態更近白薇。

形態:白薇為直立多年生草本,高達50cm,根鬚狀,有香氣。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8cm,寬3~4cm,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有白色絨毛,特別以葉背及脈上為密;側脈6~7對。傘狀聚傘花序,無總花梗,生在莖的四周,著花8~10朵;花深紫色,直徑為10mm;花萼外面有絨毛,內面基部有小腺體5個;花冠輻狀,外面有短柔毛,並具緣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狀,圓形,與合蕊柱等長,花葯頂端具1圓形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長圓狀膨脹;柱頭扁平。蓇葖單生,向端部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長約9cm,直徑5~10cm。種子扁平;種毛白色,長約3cm。花期4~8月,果期6~8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172頁.圖128.12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1800m的河邊、幹荒地及草叢中,山溝、林下草地常見。全中國廣泛分佈。

變色白前與白薇不同之處為植物體不具白色乳汁,莖上部纏繞,下部直立,葉質地較薄。花小,初黃白色,後漸變為黑紫色,枯乾時呈暗褐色。生於海拔100~500m的花崗岩石山上的灌叢中及溪流旁。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四川。

生藥

栽培:適於溫和溼潤的氣候,宜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種植。用種子繁殖,3~4月播種,直播,按行株距各30cm點播或條插,插後覆薄土;育苗,按行距10~20cm開條溝播下,用草木灰或細土覆蓋,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間苗或勻苗,用人畜糞水追肥1~2次。直播點播者每穴苗1~2株。育苗者,當幼苗高達10~12cm時即可移栽定植,種植密度同直播法。田間除留種外,應及時摘除花莖,減少養分消耗。

採集:早春、晚秋均可採收,以秋季採收為佳。採挖後,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於安徽、湖北、遼寧。

鑑別

性狀:根馬尾狀,多彎曲。根莖粗短,有結節,上面有圓形莖痕或殘留莖基,下面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10~25cm,直徑1~2mm,表面棕黃色,平滑,有極微細的縱紋;質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以根粗長、色棕黃者為佳。

顯微 根的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細胞。皮層寬廣,由20多列類圓形薄壁細胞明顯。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組成;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均木化,導管直徑8~56μm。(圖見《中藥志》.第1卷.第2版.圖130) 粉末∶淡灰白色,氣微,味微苦。 ①草酸鈣簇較多,大多存在於較小的薄壁細胞中或散在。簇晶直徑7~42μm,中央部分如盤狀而大,邊緣稜角較小,或破碎皮小塊片。有的一個細胞含2簇晶,有的含晶細胞縱向連線。 ②根莖表皮黃色或淡黃色。表面觀細胞呈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6~40μm,長至94μm,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槐砥ぷ櫓洳加蟹置諳赴世嘍嘟切危本?4~23μm,長至45μm,內含黃色分泌物。 ③根下皮表面觀細胞呈類長方形,壁薄,波狀彎曲;下皮組織間布有分泌細胞,呈類圓形,含黃色分泌物。 ④導管主為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導管,直徑10~50μm,有的導管分子較短,長僅37μm。 ⑤木纖維多成束,淡黃色或黃棕色。較細長,末端平截或鈍圓,直徑10~25μm,壁厚2.5~11μm,有斜紋孔或細小圓紋孔。 ⑥纖維(根莖皮層)無色或淡黃色。細長,稍彎曲,末端鈍圓或長尖,直徑7~34μm,壁極厚,胞腔細或不明顯,有的初生壁與次壁分離。(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32)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或薄片,乾燥。此外,尚有蜜制、炒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中含有大量的C21甾體皁甙類成分。其中一類的甙元具有新型的13,1414,15-雙裂環孕甾烷型骨架(13,1414,15-Disecopregnane-type skeleton).包括Cynatratoside-A、Cynatratoside-B、Cynatratoside-C、Cynatratoside-D、Cynatratoside-E、Cynatratosie-F、Glaucoside-C、Glaucoside-H以及Glaucogenin-A[1,2]。另一類甾體皁甙的甙元具有14,15-裂環孕甾烷型骨架(14,15-Seco-pregnanetype skeleton),包括4種新皁甙:白薇甙A(擬)(Atratoside-A)(1)、白薇甙B(擬)(Atratoside-B)、白薇甙(擬)(Atratoside-C)和白薇D(擬)(Atratoside-D)[3]。

參考文獻

[1] Chem Pharm Bull 1985;33(4):1507。


[2] Chem Pharm Bull 1985;33(10):4188。


[3] Phytochemistry 1988;27(9):2935。


[4] 中草藥 1983;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