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小甘菊

藥材名稱:小垂頭菊

名稱出處:《青藏高原藥物圖鑑》

概況

異名:芒見賽寶(藏名譯音)。

基源:為菊科垂頭菊屬植物矮垂頭菊的頭狀花序。垂頭菊屬全世界約64種,中國全產。

原植物:矮垂頭菊Cremanthodium humile Maxim.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肉質。莖直立,高5~20cm,上部被黑色和白色有節長柔毛,下部光滑。莖下部葉具柄,長2~14cm,光滑,基部略成鞘狀,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有時近圓形,長0.7~6cm,寬1~4cm,頂端鈍圓,全緣或具淺齒,表面光滑,背面密被白色柔毛,羽狀脈明顯;莖中上部葉無柄或有短柄,葉片卵形至線形,向上漸小,全緣或有齒,背面密被白色柔毛。頭狀花序單生,下垂,輻射狀;總苞半球形,密被黑色和白色有節柔毛,總苞片1層,基部合生成淺杯狀;舌狀花黃色,舌片橢圓形,伸出總苞外;管狀花黃色。瘦果長圓形,光滑。花果期7~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7卷.147頁.圖版34∶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500~5300m的高山流石灘。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藥性

功效:清熱,消炎,止痛。

主治:感染性發燒,血熱症,膽囊炎。 《晶珠本草》:“治感染性膿腫、疼痛和發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