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

藥材名稱:隔山香

名稱出處:《圖考》

概況

異名:雞山香(《植物名實圖考》),香白芷、假當歸、土白芷(《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天木香、十里香、野天竹(《江西草藥》),金雞爪、正香前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雄前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雞爪前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枸櫞當歸(《蘇、浙、皖、魯、贛省傘形科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傘形科山芹屬植物隔山香的根。

原植物:隔山香Ostericum citriodorum(Hance)Yuan et Shan(Angelica citriodorum Hance)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載:“隔山香生衡山,白根潤脆,長葉光綠,三五勻秀,花如白芷、當歸,竟體皆芳,與風俱發。”所述及附圖無疑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0.5~1.3m,全株光滑無毛。根近紡綞形,棕黃色,有數條枝根。莖單生,圓柱形,上部分枝。基生葉及莖生葉均為二至三回羽狀分裂,葉柄長5~30cm,基部略膨大成短三角形的葉鞘,稍抱莖,長0.5~1.5cm;葉片輪廓為長圓狀卵形至闊三角形,長15~22cm,寬13~20cm,末回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6.5cm,寬0.4~2.5cm,急尖,有小凸尖頭,邊緣及中脈幹後波狀皺曲,密生極細的齒,無柄或有短柄。復傘形花序,花序梗長6~9cm;總苞片6~8,披針形,有多條縱紋,長約4mm;傘輻5~12;小傘形花序有花10餘朵;小總苞片5~8,狹線形,反折,長2~3mm。花白色,萼齒明顯,三角狀卵形;花瓣卵形,頂端內折;花柱基短圓錐形,花柱叉開。果實橢圓形至廣卵圓形,長3~4mm,寬3~3.5mm,金黃色,有光澤,表皮細胞凸出或呈顆粒狀突起,背稜有狹翅,側稜有寬翅,寬於果體,稜槽內有油管1~3,合生面油管2。花期6~8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3分冊.66頁.圖版28∶1~4)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灌木林下或林緣、草叢中。分佈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

生藥

採集:秋後採挖根,洗淨,晒乾。藥材產於浙江、廣西。

鑑別:根紡綞形或圓柱形,長9~15cm,直徑0.8~1.5cm;表面棕黃色或暗黃色,有明顯的縱皺及支根痕跡,上端留有殘葉莖基。質較堅硬,斷面黃白色。氣微香,味甘微苦。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性味:苦、辛,平。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微溫。” ②《江西草藥》:“性平,味甘、微苦。”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微辛,平。”

功效:疏風清熱,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發汗退熱。

主治:風熱咳嗽,心絞痛,胃痛,瘧疾,經閉,白帶,跌打損傷。 ①《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全株:治肺癆,肚痛,心氣痛,瘧疾,痢疾,跌打,閉經。”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根,治心絞痛,胃痛,慢性咳嗽,毒蛇咬傷。” ③《江西草藥》:“根:止咳止血。治白帶。” ④《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根:治胃痛,咯血,風溼性關節痛,寒性膿瘍,慢性骨髓炎,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根,煎湯,9~15g;或浸酒。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江西草藥》:“治咳血:隔山香根9g,接骨金粟蘭根6g,雪見草9g,六月雪6g。水煎。紅糖、米酒為引。”

單方應用:①《江西草藥》:“治風熱咳嗽:隔山香根15g。水煎服。” ②《福建藥物志》:“治毒蛇咬傷:隔山香根30g,水煎服。渣搗爛,外敷。”

食療:①《福建藥物志》:“治項痛:隔山香根120g,雞蛋2個。水煎服,服湯吃蛋。” ②《福建藥物志》:“治慢性支氣管炎:隔山香根、梵天花根各30g,雞1只,酒水各半燉服。”

參考文章

隔山香的作用和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