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籜

藥材名稱:玉葡萄根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金剛散(《雲南中草藥》),見腫消(《陝西中草藥》),紅赤葛、紅內消(《四川常中草藥》)。

基源:為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三裂蛇葡萄的根。

原植物: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

歷史:本品為陝西、四川、雲南等省區的民間藥物。抗日戰爭時期,雲南明大藥房,用其根研粉,製成“金剛散”,能消腫解毒,止血生肌,用以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骨折,癰腫疔瘡,當時頗具名氣。由於祖傳祕方,獨家生產等原因,不僅不能深入研究,連對原植物的瞭解也很困難。1950年以後,經調查,方弄清其原植物。玉葡萄根已列入《中國藥典1977年版》

形態:木質藤本。枝條紅褐色,嫩時被褐色短柔毛,髓白色;卷鬚分叉,與葉對生,頂端無吸盤。葉互生,枝條上部葉不分裂或3淺裂,其它葉為掌狀複葉;小葉3,有時為5,中央小葉常有柄,橢圓形或狹橢圓形,稀為菱形,長10~1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葉緣具粗鋸齒,側生葉偏斜,斜卵形,上面無毛或主脈上被毛,下面有微毛;葉柄與葉幾等長。聚傘花序與葉對生或頂生,花小,兩性,淡綠色;萼片不明顯;花瓣5;雄蕊5;花盤隆起如杯狀,子房2室。漿果扁球形,藍紫色,直徑6~8mm。花期6~7月,果期7~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79頁.圖3287)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林下,路邊或山坡灌叢中。分佈於陝西和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生藥

栽培:①氣候土壤 喜溫暖溼潤。土壤以深厚、肥沃的夾砂土較好。 ②種植 種子繁殖四川地區在11~12月播種育苗。在整好的土地上,作畦寬1.3m,畦上開橫溝,溝距33cm,深7~10cm,施人畜糞水,每溝勻撒種子80~100粒,蓋草木灰1層,再蓋1cm左右厚的細土,最後蓋草,至發芽時揭去,培育2~3年,在冬季落葉後和早春發芽前移栽,按行、株距各約65cm開穴,每穴栽苗1株,填土壓緊,最後施人畜糞水1次。壓條繁殖:在春季發芽前,選取2~3年生的莖藤的基部用刀割斷一半,把莖藤埋在溝裡,蓋土7~10cm厚。過1~2年,節上長出新藤和新根後,即可剪成單株移栽。方法與育苗移栽相同。 ③田間管理播種後若遇天旱,要常澆水。第二年早春苗出齊後,要淺耕、追肥1次。以後在5、7、10月各中耕除草1次,並在5、10月各追肥1次。第3年管理與第2年相同。

採集:秋、冬季,晒乾。鮮用全年可採。

鑑別:本品根為圓柱形,數條至數十條著生於短小的根莖上,長12~30cm,粗約0.5~1.5cm。栓皮菲薄,易脫落,外面暗褐色,內面紅褐色,多縱皺。皮部與木質部常分離脫裂,皮部半徑約為木部的1倍。易折斷,斷時有粉塵,斷面的皮部呈顆粒性,木部纖維性。氣微,味腥而澀,久嚼有鏽味。產於雲南等地。

加工炮製:採後洗淨晒乾,切片。或採後洗淨抽去木心(木質部),晒乾,研細為末。

藥性

性味:辛,平。 ①《陝西中草藥》:“辛,平。” ②《雲南中草藥》:“辛、澀,溫。”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苦,溫。”

功效:祛風活絡,消腫解毒,止血生肌。

主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骨折,癰腫疔瘡。 ①《陝西中草藥》:“消腫解痛,止血止痛,排膿生肌,祛風溼。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腰腿痛,便血,崩漏,白帶。” ②《雲南中醫驗方》:“止血,止痛,防腐,消炎,拔膿生肌。治骨折斷破皮,瘡疹疼痛,水火燙傷。”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金創,刀傷,癰疽惡毒腫毒,風毒遊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作酒劑。外用:鮮品搗敷或幹品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