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七

藥材名稱:人中黃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異名:甘草黃(《醫林纂要》),甘中黃(《現代實用中藥》)。

基源:為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

歷史:本品首見於《日華子本草》,日:“治天行熱疾。”《本草備要》、《本草求真》等均有收記。《中藥大辭典》亦收載藥用。

生藥

採集:磨成粗粉,裝入一端有節的竹筒內,另一端用塞塞緊,松香封口,將竹筒颳去篾青,浸入清水糞坑中,放置2~3個月,一般冬季浸入,翌春取出,用清水漂2~3周,以無臭為度。陰乾後,劈破竹筒,取出,晒乾。

鑑別:完整者呈圓柱形,外表及斷面均黃色,稍粗糙,可見到甘草纖維,外表有時附有灰黃色竹衣殘片。質緊而堅硬,表面易於剝落。氣特異,味苦、微甘。以乾燥、不黴者為佳。

藥性

性味:甘,寒。 ①《本草匯言》:“苦、微甘,大寒。” ②《本經逢原》:“甘、鹹,寒。” ③《本草求真》:“甘,寒。”

歸經:入心、胃經。 ①《本草備要》:“入胃。” ②《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傷寒熱病,大熱煩渴,熱毒斑疹,咽喉腫痛,丹毒,瘡瘍。 ①《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 ②《本草蒙筌》:“治疫毒。” ③《本草經疏》:“解胃家熱毒。” ④《本草備要》:“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 ⑤《本經逢原》:“解天行狂熱,溫毒發斑。”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布包),6~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傷寒溫疫非陽明實熱者不宜用;痘瘡非火熱鬱滯因而紫黑幹陷倒靨者不宜用。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人中黃丸(《鬆峰說疫》)闢瘟:人中黃不拘多少,飯為丸。綠豆大,下15丸。 ②《四川中藥志》:“治瘟疫熱盛:人中黃、黃連、石膏煎服。” ③《丹溪心法》:“治嘔血吐痰,心煩骨蒸者:人中黃為末,每服9g,茜根汁、竹瀝、薑汁和勻服之。” ④《現代實用中藥》:“治丹毒:人中黃6g,金銀花4.5g,丹皮4.5g,生山梔6g。水煎,1日3次分服。” ⑤清心滾痰丸(《雜病源流犀燭》)治痰火鬱結而發癲狂:人中黃(酒蒸)、黃芩各120g,煅青礞石、犀角、皁角、硃砂各15g,沉香7.5g,麝香1.5g。為細末,水泛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60~70丸,白水送下。 ⑥清咽人中黃湯(《疫喉淺論》)治少陰疫喉,咽腐不利,煩滿昏寐,脈細數,身熱痧隱,邪未宣達,火已

張:人中黃、豆豉、浙貝母、牡丹皮、玄蔘、連翹殼、金銀花、木通。加白蜜20g,水煎服。

食療:《四川中藥志》:“用人中黃兌白糖開水服。治大熱發渴。”

醫藥家論述

黃宮繡《本草求真》:“人中黃,書載功專入胃解毒,以其味甘故也。其解五臟實熱,以其氣寒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