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麥

藥材名稱:金盞草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金盞兒花(《救荒本草》),長春花(《綱目》),金仙花、長春草(《現代實用中藥》)。

基源:為菊科金盞菊屬植物小金盞花的全草及花。

原植物:小金盞花Calendula arvensis L.

歷史:首載於《救荒本草》稱金盞兒花:“苗高四五寸,葉似初生萵苣葉,厚而狹,抱莖而生,葉柔脆、莖頭開花,大如指頭,金黃色,狀如盞子,四時不絕……”其描述與商品藥材原植物特徵相符,古今所用似為本種。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40cm左右,全株散生柔毛。莖直立,上部分枝。單葉互生,無柄,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楔形。頭狀花序生於莖頂,直徑約2cm,有梗;總苞片線形,綠色,邊緣膜質;緣花雌性,舌狀,舌片頂端3齒,硫黃色,能育;中央兩性花,管狀,頂端5裂;花托平坦,無託片。瘦果背部具軟刺,外列的內向彎曲,內列的曲如環狀;無冠毛。花果期6~10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397頁.2886條圖)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庭園有栽培。

化學性質

花含揮發油、苦味質、樹脂、樹膠。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