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和蘇格蘭民謠
[拼音]:Weitegensitan
[英文]: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英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
維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後入英國籍。1908~1911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航空工程。1912~1913年在劍橋從學於B.A.W.羅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奧軍中服役並被俘。1920~1926年曾在維也納附近從事鄉村小學教師等職業。1926~1928年在維也納期間,與M.石裡克、F.韋斯曼等維也納小組(見邏輯經驗主義)成員有私人交往。1929年回到劍橋大學,同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成為三一學院研究員,並在G.E.摩爾的贊助下任該校哲學講師,1939年繼承摩爾在劍橋大學的教授職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動離開講壇到醫院服務。1944年第四次回到劍橋。1947年末到退休年齡就辭去教授職務。此後,在愛爾蘭鄉村專門從事哲學研究。1951年4月29日在劍橋去世。
主要著作有:《邏輯 -哲學論》(1922)、《哲學研究》(1953)、《關於數理基礎的意見》(1956)、《藍皮書和褐皮書》(1958)、《 1914-1916年的筆記》(1961)、《論確定性》(1969)、《哲學語法》(1974)、《關於顏色的意見》(1977)、《心理哲學評述》(第1卷,1980)等。
前期哲學
一般認為,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他是邏輯原子論的創始人之一,其前期哲學思想屬邏輯分析哲學,《邏輯-哲學論》一書,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維特根斯坦邏輯原子論的真正起點是意義理論,他的思想從邏輯的基礎擴充套件到世界的性質。他指出,命題與非命題的分界在於有無意義,有意義的命題才真正可稱為命題。認為從命題具有意義和命題為真為假上看世界是怎樣的,就是從語言推論世界。
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理論的核心是圖式說。他用這個理論回答語句為何能表述實在世界中的事實,並回答關於命題的性質問題。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式反映命題與事實、語言與實在之間關係的本質,同時也反映命題的本質。他所說的圖式,指實在的模型,或者指它所代表的事實。構成圖式的是能以一定方式相結合的成分,這些成分在圖式中與物件相對應並代替物件。圖式本身之所以有可能被創造出來,依賴於它與被描繪的東西所具有的共同點或二者間的某種共同性。他認為,圖式能正確地或錯誤地描繪實在,因而它也必定與實在具有共同的表現形式。各種不同圖式不管有什麼樣的形式,其中任何一種圖式一般地描繪實在所必須的並與實在共同的東西,就是邏輯形式,即實在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指出,如果表現形式也就是邏輯形式,那麼,圖式就稱為邏輯圖式。每一種圖式都是一種邏輯圖式,但並不都是空間圖式或顏色圖式。他認為,圖式與實在相聯絡,它通過表示原子事實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描繪實在。但圖式所表示的只是它的意見,其真假在於它的意思與實在是否符合。維特根斯坦強調,事實的邏輯圖式就是思想,思考原子事實意味著創造它的圖式,真實思想的總和就是世界的圖式。
圖式說與維特根斯坦的意義理論和命題理論密切相關。他主張,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而命題是實在的圖式。在他看來,命題只有作為實在的圖式才能是真的或假的。因為命題顯示:如果它是真的,事情是怎樣的;它並且說出事情是這樣的。命題之所以只表述什麼,也因為它是圖式。把一個命題看作一個圖式,這是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維特根斯坦基於圖式說,製造出了語言與實在世界之間的一一對應。即:
(1)命題中的簡單記號與事實中的簡單成分相對應;
(2)原子命題與原子事實相對應;
(3)複合命題與複合的事實相對應;
(4)命題的總和與事實的總和相對應。這些對應的實質在於結構特性的一致。維特根斯坦指出,一方面,名稱的結合構成原子命題,原子命題的結合又構成複合命題;另一方面,物件的結合構成原子事實,原子事實的結合又構成複雜事實。從這兩個方面的構成就可推論出它們的對應關係。維特根斯坦所建立的圖式說的基本點就在於:語言與實在、命題與事實都處於形式關係之中,而且它們在結構上相似。按照他的觀點,從語言推論世界這種思考方式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圖式以一定方式彼此結合起來,顯示出事物也如此結合起來。他指出,圖式諸成分的這種聯絡叫做圖式的結構,這種結構的可能性叫做這一圖式的表現形式。在他看來,思想在命題中可以表現為:命題性記號的要素與思想的物件相對應,這就是說如果理解了一個命題,就知道它所代表的事態。維特根斯坦正是從命題的原子性達到事實的原子性,從語言的最簡單成分達到物件構成世界的實體。由此描繪出一幅邏輯原子論的世界圖畫。
維特根斯坦的圖式說要求有與世界同構的語言。他認為,名稱並非它所代表的物件的圖式,因為名稱雖有意義,但無結構,無真假;命題在邏輯上可分,它有結構,有意義並且有真假。所以只有命題才成為它所表示的事實的圖式。邏輯原子論要求有一種理想語言,即羅素和A.N.懷特海的《數學原理》中的語言。圖式說從邏輯上決定了在語言中可思考的東西。因為思考原子事實就是創造它的圖式。凡可思考的,就是可能的,就是可說的。維特根斯坦聲稱,我們不能思考非邏輯的東西,不可思考的也是不可說的。不可用語言說的,卻可由命題自身顯示出來。他認為大多數哲學問題出自於對語言邏輯的誤解。在他看來,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它並不導致所謂哲學命題,只是對命題加以闡明,澄清它的意義。他把哲學的目的歸結為邏輯地顯現思想。
圖式說要求一個正確的命題必須重現有關的事實結構。維特根斯坦把這個要求當作一種奇怪的邏輯神祕主義的基礎。他主張邏輯形式只能顯示而不可說出來。對於維特根斯坦公然主張神祕主義,不僅羅素,甚至連石裡克也表示難以接受。維特根斯坦公開承認並要求唯我論,使得許多追隨者也不敢苟同。圖式說所要求的語言與實在世界的一一對應關係,以及名稱與它所指物件的一一對應,造成了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的根本困難,並由此引起了他在哲學思想上的大改變。
後期哲學
維特根斯坦在其後的哲學思想中,拋棄了圖式說及其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邏輯原子論,以語言遊戲說代替了圖式說,以語言分析代替了邏輯分析,以日常語言代替了理想語言。此外,他還引進了“生活形式”概念。
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仍然以語言理論為基礎,同時也關心並探討語言的性質和界限、詞的意義以及有意義與無意義的分界等問題。不過,他對這些問題採用了經驗的考察。結果以語言的雜亂性觀念代替了語言與實在之間結構上的一一對應的觀念。
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著眼於語言的使用,把語言看作一種活動,並把語言和遊戲加以對比,產生了語言遊戲理論。這個理論是通過遊戲瞭解語言,說明語言,其主要論點包括:
(1)語言象遊戲一樣,是一種沒有共同本質的複雜的現實活動;
(2)語言的用法、詞的功能和語境等也象棋子的走法、棋式一樣,都是無窮多的;
(3)一個棋子的走動有其目的,同樣,一個詞的使用也有目的;
(4)象網球遊戲有規則而打網球時並不處處受規則限制,詞或語言的使用也是如此;並且,遊戲和語言的規則在一定意義上都是隨意的。語言遊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首先把語言看作活動。一方面,它認為語言遊戲本身意味著語言的活動,好比棋戲意味著棋子的走動;另一方面,則把語言看作是人的活動的一部分。維特根斯坦指出,語言遊戲注重詞及其功能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而詞的用法包括命題、語言都沒有本質,而只有“家族相似”。“家族相似”指在一個家族中,總有一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相似,但其相似之處未必也是他與第三個成員的相似之處,並且沒有一種相似之處是所有家族成員共有的。維特根斯坦認為,用“家族相似”說明遊戲家族、語言家族、意義家族是最好不過的了。他認為,象一種普通遊戲是一種社會活動形式那樣,語言遊戲也屬於社會活動。維特根斯坦還把語言與“生活形式”概念聯絡起來,並藉助於生活形式概念重新解釋語言。他看到了語言的社會性、私人語言的困難,並強調採用日常語言。
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中意義說的直接基礎,是把詞看作語言遊戲的工具。這種意義理論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是認為一個詞的意義在於它在語言中的用法。這就需要強調特定語境,強調語言遊戲整體對其中角色的制約。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病症主要來源於沒有看清楚詞的用法,哲學不是說明而只能描述語言的用法。所以,他提倡“請不要想,而要看”。
維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學對邏輯實證主義有決定性影響。他的後期哲學對日常語言哲學和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