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風
藥材名稱:碧桃幹
名稱出處:《飲片新參》
概況
異名:桃梟(《本草圖經》),鬼髑髏(《雷公炮炙論》),桃奴、梟景(《別錄》),幹桃(《聖惠方》),氣桃(《草木便方》),陰桃子(《分類草藥性》),桃幹(《現代實用中藥》),癟桃幹(《中藥志》)。
基源:為薔薇科桃屬植物桃或山桃的未成熟的果實。
原植物:桃Amygdalus persica L.(Prunus persica(L.)Batsch)。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C.de Vos ex Henry
歷史:《雷公炮炙論》載:“用鬼髑髏勿使幹桃子,其鬼髑髏只是千葉桃花結子在樹上不落者,於十一月內採得,妙。”《別錄》曰:“此(桃梟)是桃實著樹經冬不落者,正月採之,中實者良。”《綱目》謂:“桃子幹懸如梟首磔木之狀,故名。奴者,言其不能成實也。家寶方謂之神桃,言其辟惡也。千葉桃花結子在樹不落者,名鬼髑髏。雷
炮炙論有修治之法,而方書未見用者。”
餘項參見“桃仁”條。
生藥
採集:4~6月採收果實,摘取未成熟的果實,晒乾。
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本品在江蘇地區稱核已硬化者為碧桃幹;核未硬化者為碧桃奴。
鑑別:乾燥未成熟的果實,矩圓形或卵圓形,長1.8~3cm,直徑1.5~2cm,厚0.9~1.5cm,先端漸尖,鳥喙狀,基部不對稱,有的留存少數棕紅色的果柄,表面黃綠色,具網狀皺縮的紋理,密被短柔毛;內果皮腹縫線凸出,背縫線不明顯。質堅實,不易折斷。氣微弱,味微酸澀。
以乾燥、實大、堅硬、色黃綠者為佳。
藥性
性味:酸、苦,平。 ①《本經》:“微溫。” ②《別錄》:“味苦。” ③《綱目》:“苦,微溫,有小毒。” ④《飲片新參》:“甘、酸,平。” ⑤《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苦。”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足厥陰經。”
主治:治盜汗,遺精,吐血,瘧疾,心腹痛,妊娠下血。 ①《別錄》:“療中惡腹痛。” ②《日子華本草》:“治肺氣,腰痛,破血,治心痛,酒摩暖服之。” ③汪穎《食物本草》:“主吐血,燒存性,研末,米湯調服。” ④《綱目》:“治小兒虛汗,婦人妊娠下血,破伏樑結氣,止邪瘧,燒煙燻痔瘡,燒黑油調敷小兒頭上肥瘡軟療。” ⑤《本經逢原》:“療瘀血癥堅。” ⑥《分類草藥性》:“治膀胱疝氣,遺精,婦女月經閉塞。” ⑦《飲片新參》:“生津,止汗。治勞咳,養胃除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煙燻。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幹桃丸(《聖濟總錄》)治瘧:樹上自幹桃子2~7枚,黑豆30g,巴豆7粒(去皮、心膜、出盡油)。上3味,搗羅為細末,滴冷水丸和梧桐子大,丹砂為衣。每服1丸,凌晨井華水吞下。 ②《經驗方》:“治盜汗不止:樹上千桃子1個,霜梅2個,蔥根7個,燈芯2莖,陳皮3g,稻根、大麥芽各30g。水200ml煎服。” ③《本草經疏》:“治內傷吐血:桃梟(煅存性)、棕灰、蒲黃、硃砂、京墨。為末,臨臥以童便調服9g,小便解,色漸淡為度。” ④《食物中藥與便方》:“治血絲蟲病:碧桃幹、幹石榴皮各9g,幹茶樹果3g,食鹽少許,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聖惠方》:“治伏樑氣,在心下結聚不散:桃奴90g。搗細,羅為散,每服食前,溫酒調下6g。” ②《肘後方》:“治妊娠下血不止:桃梟燒存性,研,水服。” ③《聖惠方》:“治小兒頭瘡:樹上幹桃燒研,入膩粉,麻油調搽。” ④《綱目》:“治食桃成病:桃梟燒灰6g。水服取吐。” ⑤《食物中藥與便方》:“治虛汗、盜汗:碧桃幹9~15g,水煎服。” ⑥中藥通報 1988;(8):“治療肺結核盜汗:碧桃幹3000g,刷毛洗淨浸泡4小時後水煎2次,第1次2小時,第2次1小時,合併2次藥汁,剩下藥渣再洗滌1次,與前藥汁合併,加熱濃縮,冷藏靜置過夜。調整容積為3000ml,精濾灌封,每安瓿10ml,100℃溼熱滅菌30分鐘,置陰涼處儲存備用。撤除一切有止汗作用的藥物,每晚臨睡前口服本品1~2支,7日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