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草
藥材名稱:閩浙藜蘆
名稱出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概況
異名:七釐丹、山棕仔(《福建藥物志》)。
基源:為百合科藜蘆屬植物閩浙藜蘆的乾燥根莖及根。
原植物:閩浙藜蘆Veratrum maximowiczii Baker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不明顯膨大,基部殘存黑褐色網狀纖維的葉鞘,鬚根細條狀多數。葉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基部葉為矩圓形,長12~28cm,寬3~8(~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而下延成柄,兩面無毛,主脈稍明顯。圓錐花序長30~73cm,主軸、花梗、苞片均被灰色捲曲綿毛;花梗長約5mm;苞片和小苞片披針形;花被片6,淡綠色,長圓形,長約5mm;雄蕊6。蒴果橢圓形,長0.7~1.5cm,直徑0.5~1cm,先端宿存3枚喙狀花柱。花果期7~10月。(圖見《福建藥物志》.第2冊.470頁.圖60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0~1350m的林下蔭溼處。分佈於福建、浙江。
藥性
性味:苦,寒。有毒。 ①《浙江藥用植物志》:“苦、辛,寒。有毒。” ②《福建藥物志》:“苦,寒。有毒。”
歸經:《陝西中藥志》:“肝、肺、胃經。”
功效:活血祛瘀,催吐湧痰,解毒殺蟲。
主治:跌打損傷,關節痛,指頭炎,癲癇狂躁,疥癬惡瘡。 ①《福建藥物志》:“催吐,湧痰。治跌打損傷,關節痛,狂躁。” ②《浙江藥用植物志》:“活血祛瘀,解毒殺蟲。截瘧,止痛。治跌打損傷,指頭炎。殺滅蠅、蚤、臭蟲。” ③《陝西中藥志》:“吐風痰,定癲癇,殺蟲。治中風痰湧,癲癇,喉痺。外治疥癬惡危。”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5~3g,開水送服。外用:搗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氣弱及孕婦忌服。不可與諸參、細辛、芍藥等配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福建藥物志》:“治跌打損傷、關節痛:藜蘆4.5g,以燒酒90ml浸1小時,取出搗爛布包,先擦然後敷患處。” ②《福建藥物志》:“治狂躁:藜蘆研末,每次1.5~3g,衝黃酒服。可湧吐宿食痰延,頓挫狂勢,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