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頭尖

藥材名稱:絲瓜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天絲瓜(《本事方》),天羅瓜(《普濟方》),天吊瓜(《滇南本草》),天羅絮(《群芳譜》)。

基源:為葫蘆科絲瓜屬植物絲瓜或廣東絲瓜的果實。絲瓜屬全世界約8種,中國栽培2種。

原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廣東絲瓜Luffa acutangula(L.)Roxb.,又名稜角絲瓜(《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歷史:絲瓜始載於《滇南本草》。《綱目》列於菜部瓜類,李時珍曰“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為常蔬。……其莖有稜,六七月開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黃,其瓜大寸許,長則一二尺,甚則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如鱉首。……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瓜萎子,黑色而扁。”古今所用絲瓜,原植物基本一致(僅廣東和廣西等省區使用同屬植物廣東絲瓜)。

形態:一年生攀援藤本。莖枝粗壯,有稜角,被微柔毛。卷鬚稍粗壯,通常2~4歧。葉柄粗糙,長10~12cm;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約10~20cm,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基部深心形,彎缺深,上面有疣點,下面具短柔毛。雌雄同株;雄花呈總狀花序,萼筒寬鐘形,徑0.5~0.9cm,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黃色,輻狀,直徑5~9cm,裂片長圓形;雄蕊5,稀3,花葯1室;雌花單生,子房長圓柱形,柱頭3。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嫩時肉質,熟後乾燥,內有纖維網路。種子多數,黑色,扁卵形,邊緣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第1分冊.195頁.圖版501-10)

生境與分佈:中國南北各省廣泛栽培,雲南南部有野生,但果短小。世界溫帶、熱帶地區也有栽培。

廣東絲瓜與絲瓜的區別在於果實外面具8~10條縱稜;雄蕊3,其中1枚花葯1室。分佈於中國南部,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多栽培。世界熱帶地區也有栽培。(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第1分冊.195頁.圖版50∶11-15)

生藥

栽培:宜溫暖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而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用種子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播種。播前可將種子浸於冷水中12小時,取出後進行催芽,待芽長0.4cm時即可播種。按行株距各0.8×0.6m開穴點播,穴深2cm左右,每穴播種子4~5粒,播後覆土澆水,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間苗,每穴留壯苗1株。亦可育苗,苗高5~7cm時移栽。生長期一般追肥3~4次,保持田間清潔,結合中耕進行培土,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溼潤。當瓜蔓長1m左右時,用樹枝或竹竿設柱搭架,引蔓上棚架,如瓜蔓過長,可摘心,適當摘除下腳葉,以利通風透光。絲瓜雄花多而密,應及時摘除過多的雄花,減少養分消耗。病害有霜黴病,可噴40%乙磷鋁可溼性粉劑200倍液;白粉病,可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蟲害瓜蚜、瓜蛆,可噴40%樂果2000倍液噴殺。

採集:嫩絲瓜於夏、秋間採摘。老絲瓜須於秋後採收。

化學性質

含9個皁甙成分。其中2~5為4個新皁甙,即絲瓜皁甙J、K、L、M。餘5個皁甙為已知結構:6、10、11為絲瓜皁甙A、E、F;14為3-0β-D-葡萄吡喃糖基常春藤皁甙;15為3-0-β-D-葡萄吡喃糖基齊墩果酸[1,2]。還含粘液、絲瓜苦味質(Luffein)、瓜氨酸(Citrulline)、脂肪、維生素C、B等[3]。

廣東絲瓜含氫氰酸[3]。

參考文獻

[1] 藥學雜誌(日) 1984;104(3):246。


[2] 藥學雜誌(日) 1985;105(9):834。


[3]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