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葉茜草

藥材名稱:茭白黑粉

名稱出處:《中國的真菌》

概況

異名:出隧、蘧蔬(《爾雅》),綠節(《西京雜記》),菰菜、茭首(《食療本草》),茭白、菰首、烏鬱(《本草圖經》),茭粑(《綱目》),茭瓜.茭耳菜(《植物名實圖考》)。

基源:為黑粉菌科黑粉菌屬真菌茭白黑粉寄生於茭白Zizania ca duciflora(Turcz.)Hand.-Mazz內帶有冬孢子粉的腫大部分。

原植物:茭白黑粉Ustilago esculenta P.Henn.

歷史:《爾雅》稱:出隧、蘧蔬。《別錄》為下品。《本草拾遺》雲:“孤首,生孤蔣草心,至秋如小兒臂,故云菰首。菰首小者,擘之內有黑灰如墨者,名烏鬱,人亦食之。”“甘、冷、滑、無毒。”“去煩熱,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本草圖經》雲:“菰根生水中,……夏日生菌堪啖。”《綱目》載:“按許氏說文菰作苽,此瓜諧聲也。江南人呼菰為茭,以其根交結也。”以上皆係指本品。

形態:菌絲體寄生在茭白的嫩莖內.使嫩莖呈紡綞形膨大,內部形成黑褐色的孢子堆,狹長形至橢圓形,長可達1.2cm。孢子近球形至橢圓形,壁表具細刺,淺紅褐色,5~7×8~12μm。(圖見《中國藥用真菌》.63頁.圖21)

生境與分佈:生於茭白上。分佈黑龍江、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

藥性

性味:甘,寒。 ①孟詵:“寒。” ②《本草拾遺》:“甘。”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甘,寒-”

歸經:肝,脾經。 ①《本草再新》:“肝,脾經。” ②《本草撮要》:“手、足太陰經。”

功效:解熱毒,除煩渴,利二便。

主治:痢疾,目赤風瘡,黃疸,煩熱,消渴。 ①孟詵:“利五臟邪氣,酒渣面赤,白癩,癧瘍,目赤,熱毒風氣,卒心痛,可鹽、醋煮食之。” ②《本草拾遺》:“去煩熱,止渴,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解酒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使用注意:脾胃虛冷,精滑便瀉者不宜。 ①孟詵:“滑中,不可多食。性滑,發冷氣,令人下焦寒,傷陽道;禁蜜食,發痼疾;服巴豆人不可食。” ②《本草匯言》:“脾胃虛冷、作瀉者勿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精滑便瀉者勿食。”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湖南藥物志》:“治產後少乳,用此催乳:茭白15~30g,通草9g,豬腳煮食之。”

單方應用:《子母祕錄》:“治小兒風瘡久不愈:茭白燒灰,研末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