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節竹

藥材名稱:山蠟梅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白花蠟梅(福建),秋蠟梅、毛山茶(江西),香風茶(安徽)。

基源:為蠟梅科蠟梅屬植物山蠟梅的葉。蠟梅屬約3種,為中國特產,其中2種為藥用植物。

原植物:山蠟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形態:常綠灌木。葉對生,革質,揉碎有香氣,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8cm,寬2.5~3cm,頂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葉面亮綠,葉無毛;葉柄長6~8mm。花單生於葉腋,有短梗;花被片多數,螺旋狀排列,淡黃白色,內層短,有爪,卵狀披針形,中層長,條狀披針形,外層長度為中層長度1/2,圓形或長橢圓形;雄蕊5,花葯外向;心皮多數,分離,生於壺狀花托的內面,花柱突出於壺外,子房上位;成熟時長橢圓形,口部收縮,內有幾個瘦果。花期9~11月,次年6月果熟。(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383頁.圖395)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裸岩附近及山麓溪谷兩旁的灌叢中,常成片生長。分佈於安徽、浙江、福建、湖北、貴州、雲南。

生藥

鑑別

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5~15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麵灰綠色至棕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較糙,觸之有單向的粗糙感,具密佈的透明腺點。主脈淺褐色,於下表面凸出。葉柄長0.5~1cm。葉片薄革質,氣清香,味微苦而辛涼。以完整、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 本品橫切面:上表皮細胞略扁平,外壁增厚,有時可見紋孔溝,並被角質層,下表皮有氣孔;上下表皮均有單細胞非腺毛,壁厚。柵欄組織由2列短柱狀細胞組成;海綿組織中散有多數油細胞,直徑40~60μm。主脈明顯向下突出,維管束外韌型,外圍有澱粉鞘,上下方有纖維束。

藥性

性味:微苦、辛,涼。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感冒,中暑,慢性氣管炎,胸悶,蚊蟻叮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外用:塗擦。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胸悶,倦怠,懶食:山蠟梅、桔梗各4.5g,陳皮6g,蒼朮9g。水煎服。”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寒感冒:①山蠟梅10g,水煎服。 ②山蠟梅6g,生薑3~5片,煎水。服時加紅糖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