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連環草
藥材名稱:蕕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方梗金錢草、邊蘭、倒褂金鐘(《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馬鞭草科蕕屬植物單花蕕的全草。蕕屬全世界約15種;中國有13種、2變種及1變型,其中8種供藥用。
原植物:單花蕕Caryopteris nepetaefolia(Benth.)Maxim.(Teucrium nepetaefolia Benth.)
歷史:《本草拾遺》始載,《綱目》於溼草類下亦收載,雲:“其氣
臭,故名蕕”。考其附圖確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化,有時呈蔓生狀。植株高30~70cm。莖方形,被有向下彎曲的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3~1cm,被柔毛;葉片紙質,寬卵形至近圓形,長1.5~5cm,寬1~4cm,頂端鈍,邊緣具4~6對鈍齒,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兩面均被柔毛及腺點,有側脈3~5對。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纖細,長1.5~3cm,近花梗中部有2枚錐形小苞片;花萼杯狀,長約6mm,兩面均被柔毛或疏生腺點,結果時增大,5裂,裂片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花冠淡紫色,外面疏生腺毛及腺點,喉部通常被柔毛,下脣中裂片較大,全緣,花冠管長6~9mm;雄蕊4,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密生柔毛。蒴果4瓣裂,果瓣倒卵形,淡黃色,無翅,長約4mm,表面被粗毛。花果期5~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5卷.1分冊.202頁.圖106)
生境與分佈:生於陰溼山坡、路旁、水溝邊或林緣。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
藥性
性味:涼,微甘。
功效:祛暑解表,利尿解毒。
主治:中暑,感冒,尿路感染,白帶,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感冒:蕕、一枝黃花、荊芥、忍冬藤各9~15g。水煎服。”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尿路感染:蕕15~30g,石韋、木通、車前草各9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中暑:蕕15~30g。水煎代茶飲。”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白帶:鮮蕕12g。水煎服。”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外傷出血:鮮蕕葉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