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葉螺序草
藥材名稱:梵天花
名稱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概況
異名:狗腳跡(《植物名實圖考》),犬膠跡、犬膠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蝨麻頭(《福建民間草藥》),五龍會、粘花衣、假棉花(《閩南本草》),野棉花、野棉桃(《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地棉花,八大錘、七姐妹(《江西草藥》),山棉花、棉花腎、狗腳跡、紅野棉花、野木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烏雲蓋雪(《廣西中草藥》),鐵包金(《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錦葵科梵天花屬植物梵天花的全草。
原植物: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 L.(U.lobata L.var.sinuata Gagnep.),又名
頭婆(《廣州植物誌》)。
形態:直立亞灌木,高50~120cm。側枝常平展,密被星狀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18mm;葉片紙質,葉型多樣,下部的卵圓形,長2~7cm,寬1~6cm,通常3~5深裂,中央裂片倒卵形或近菱形,頂端鈍,上部的葉片僅中部淺裂呈葫蘆形,菱狀卵形或卵形,有時分枝上的葉片不分裂,邊緣有鈍鋸齒,表面被極疏的星狀毛,背面淡灰綠色,疏被短而硬的星狀毛;基出脈3~5條,通常中央1~3條具腺體。花單生或簇生葉腋,花梗長2~4mm;小苞片5,基部合生,疏被星狀毛;花萼比小苞片稍長或近等長,5裂;花瓣5,淡紅色,側卵形,長1.5~2cm;雄蕊柱無毛;子房5室,花柱分枝10;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cm;分果爿5,有鉤狀刺和短星狀毛,成熟時不開裂,但與中軸分離;種子光滑。花期夏、秋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13頁.圖3355)
生境與分佈:生於丘陵、曠野、路旁或疏灌叢中。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除去根及雜質,晒乾。藥材產於廣東、福建、湖南。
鑑別:乾燥全株長20~50cm。莖直徑3~7mm,圓柱形,棕褐色,幼枝暗綠色至灰青色;質堅硬,纖維性,木部白色,中心有髓。葉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至暗綠色,微被毛;幼葉卵圓形。蒴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鉤刺,果皮乾燥厚膜質。
化學性質
地上部分含杧果甙(Mangiferin)、槲皮素。
參考文獻
CA 1982;96:2469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