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花

藥材名稱:蟾酥

名稱出處:《本草衍義》

概況

異名:蟾蜍眉脂(《藥性論》),蟾蜍眉酥(《日華子本草》),癩蛤蟆漿(《新疆藥材》),蛤蟆酥(《山東中藥》),蛤蟆漿(《中藥材手冊》)。

基源:為蟾蜍科蟾蜍屬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後腺及面板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乾燥而成。

原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餘項參見“蟾頭”條。

生藥

採集:多於夏、秋季捕捉蟾蜍,洗淨,擠取耳後腺及面板腺的白色漿液;或放入缸中,用竹絲攪動刺激或用蒜、胡椒等物塞入其口,使刺激而分泌白漿,用竹刀刮下。收集的白漿放入圓模型中晒乾,為“團蟾酥”;或將白漿直接塗在箬竹葉或玻璃板上晒乾,為“片蟾酥”,質量較佳。團蟾蜍主產於河北、山東、四川、湖南,遼寧、湖北、新疆等地亦產。片蟾酥主產於江蘇、浙江。

鑑別

性狀:團蟾酥形狀、大小常因地而異,通常呈扁圓形團塊、餅狀或扁圓棋子狀(習稱“棋子酥”),直徑3~10cm,厚約5mm,紫棕色、紫黑色或紫紅色,表面平滑。片蟾酥呈不規則片狀,厚約2mm,黃棕色或紅棕色,半透明,有的一面具箬竹葉脈的平行壓紋。質堅強,斷面膠質狀,有光澤,遇水起泡,並泛出白色乳狀液。氣微腥,味初甜後麻辣刺舌,粉末嗅之作嚏。均以質明亮、紫紅色、斷面均一、沾水即泛白色者為佳。

顯微 粉末淡棕色。用甘油水裝置,在顯微鏡下觀察呈半透明不規則形碎塊;以水合氯醛裝置並加熱,則碎塊透明並漸溶化;如用濃硫酸裝置,則顯橙黃色或橙紅色,碎塊四周逐漸溶解縮小,呈透明狀圓形小塊,顯龜裂樣紋理,放置稍久漸溶解消失。

理化:取粉末適量,用氯仿提取,製備成樣品液。以蟾毒精、華蟾毒精、酯蟾毒配基作為對照品。吸附劑為矽膠G。展開劑為氯仿一丙酮-環己烷(3∶3∶4)。展層後,用20%三氯化銻氯仿溶液或0.065%鹽酸苯肼一硫酸(85%)溶液顯色,100℃烘烤5分鐘,置熒光燈下檢測,樣品液與標準品液在相應位置上有相同顏色的斑點。(圖見劉訓紅等《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定》.623頁.圖540-2)

加工炮製:酒蟾酥 取原藥材,搗碎,用白酒浸漬,不斷攪動至呈稠膏狀,乾燥,粉碎。每蟾酥10kg,用白酒20kg。 乳蟾酥 取原藥材,搗碎,用鮮牛奶浸漬,不斷攪動至呈稠膏狀,乾燥,研粉。每蟾酥10kg,用鮮牛奶20kg。

貯藏:密閉,置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蟾酥為蟾蜍的耳後腺及面板腺的分泌液乾燥品。蟾蜍種類較多,中國產蟾蜍大型種有:中華大蟾蜍、黑眶蟾蜍、華西大蟾蜍(Bufo bufo andrewsi)、岷山大蟾蜍(Bufobufo minshanius)。蟾酥為著名的有效中藥,中國藥典要求得自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因之,商品蟾酥化學成分會因蟾蜍品種、產地及採收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故中國藥典規定,蟾酥中的蟾毒內酯按脂蟾毒配基(C24H32O4)計,不得少於15%[1]。蟾酥的化學成分,包括蟾蜍耳後腺和面板腺原有成分,刮取時蟾蜍面板上的物質,以及採製過程中的次生產物。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蟾蜍二烯羥酸內酯(Bufadienolide)類物質,可分為蟾毒配基類及蟾蜍毒素類,另有蟾蜍色胺類、甾醇類、肽類、氨基酸、有機酸及多糖類[2]。

①蟾毒配基類(Bufogenins):此類成分研究的較早,有的可能是蟾酥採收加工過程中的產物。用中國商品蟾酥為研究原料,已發現有:脂蟾毒配基(Resibufagenin)(1)、華蟾毒精(Cinobufagin)(2)、蟾毒靈(Bufalin)(3)、蟾毒它靈(Bufotalin)、華蟾毒它靈(Cinobufotalin)[3]、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4]另有學者從商品蟾酥50g中,分得脂蟾毒配基28g,蟾毒靈1.2g,華蟾毒精1.7g,其它3.7g[5]。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商品稱“蟾立蘇”用於手術期間低血壓、體克多種原因引起的中樞性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蟾毒靈(Bufalin)局麻作用較好[6]。 ②蟾蜍毒素類(Bufotoxims):此類化合物是蟾毒配基的脂肪酸酯、脂肪醯氨基酸酯及硫酸酯類物質。商品蟾酥中有:脂蟾毒配基、華蟾毒精和蟾毒靈各自的3-單辛二酸酯(Resibufogenin、Cinobufagin and Bufalin-3-hydrogen Suberate)(4、5、6)[7]以及它們的-3-丁二醯精氨酸酯(-3-succinoylarginine esters)(7、8、9)等[8]。 ③蟾蜍色胺類(Bufotenines):此在化合物具吲哚環有:5羥色胺(Seroton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5]。 ④其它成分:蟾酥中還有膽甾醇(Cholesterol)、麥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γ-谷甾醇,粘液質、有抗酸、氨基酸等[3,5]。

附:有學者從中國花背蟾蜍Bufo naddei stauch的耳後腺分泌物中得到脂溶的南美蟾毒精(Marinotufagin)、日蟾毒它靈(Gamabufotalin)、砂蟾毒精(Arenotufagin)、遠華蟾毒精(Telocinobufagin),還有揮發性的九碳酸、十碳酸及正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烷和十八碳二烯酸。認為其作用與中華大蟾蜍分泌物類似,但毒性較大[9]。

中國一種臺灣蟾酥得自Bufo bufo asiaticus Steindschner及But bankorensis Borbour的分泌物,從中分得脂蟾毒配基(Resitufogenin)、蟾毒它靈(Bufotalin)、嚏根醇(Hellebrigenol)及脫氫蟾蜍色胺(Dehydrobufotenine)[10]。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九九五年版.一部.廣東科技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1995:340。


[2]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89;6(3):204。


[3] 藥學雜誌(日) 1964;84(12):1166。


[4] Tetrahedron Letter,1968;(54):5669。


[5] 醫藥工業 1985;16(1):29。


[6] 中草藥 1996;27(4):246。


[7] Tetrahedron Lett 1968;(54):5673,1975;(34):3017。


[8] 藥學學報 1992;27(9):679。


[9]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92;9(2):98。


[10] 生藥涫雜誌(日) 1984;38(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