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新樟

藥材名稱:五穀蟲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蛆(《綱目》),谷蟲(《本草求真》),水仙子(《藥材資料彙編》)。

基源:為麗蠅科動物大頭金蠅的幼蟲。

原動物:大頭金蠅Chrysomyia megacephala(Fab.),又名紅頭蠅。

歷史:本品原名蛆,始載於《綱目》,謂:“治小兒諸疳積、疳瘡,熱病譫妄,毒痢作吐。”《滇南本草》稱五穀蟲。《中藥志》、《東北動物藥》、《中國動物藥》均以五穀蟲之名收載入藥。

形態:成蟲綠藍色。頭部寬,頭頂部黑色。複眼大,深紅色,觸角褐色。胸腹部綠藍色,帶有紫色光澤。幼蟲成熟時黃白色,前端尖細,後端截平。體表有由小棘形成的環。後氣門略高出表面,較偏於上方,氣門環不完全,後氣門間距不大於後氣門的橫徑;前氣門具有10~13個指狀突起。

生境與分佈:成蠅在夏季發生最多,一般喜居戶外,喜食甜品、瓜果、新鮮糞便及腥臭物質。幼蟲孳生在稀的人糞、垃圾、腐敗物質中,食糞及腐爛動物。以蛹越冬,主要在廁所或糞坑附近的土表下。中國廣泛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收集,裝入布袋,在流水中反覆沖洗,使蟲體內容物全部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湖北、浙江。廣東、安徽等地亦產。

鑑別:本品呈扁圓柱形,頭部較尖,長1~1.5cm,寬2~3mm;黃白色,有的微透明,全體具14個環節,無足。質鬆脆,斷面多空泡。氣微臭。以體輕、乾淨、淡黃白色、無糞渣雜質,無嗅味者為佳。

藥性

性味:鹹,寒。 ①《綱目》:“寒。” ②《本經逢原》:“苦,寒。” ③《要藥分劑》:“甘、鹹,寒。”

歸經:脾、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③《本草求真》:“專入腸、胃。”

功效:清熱,消滯。

主治:疳積腹脹,疳瘡。 ①《本草蒙筌》:“治小兒疳脹。” ②《綱目》:“治小兒諸疳積,疳瘡,熱病譫妄,毒痢作吐。” ③《醫林纂要》:“健脾化食,去熱消疳。” ④《本草求真》:“治臁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搽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聖濟總錄》:“治一切疳疾: 1)六月取蛆,淘淨,入竹筒中封之,待幹研末,每服3~6g,入麝香,米飲服之。 2)蛆蛻,水泔逐日換浸5日,再以清水換浸3日,晒焙為末,入黃連末等份,每15g入麝香1.5g,以豶豬膽汁和丸,黍米大,每服30~40丸,米飲下。”

單方應用:①《綱目》:“治熱痢吐食,因服熱藥而致者:蛆,流水漂淨,晒乾為末。每服3g,米飲下。” ②《本草便讀》:“治脣疔:五穀蟲,研末,香油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