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葉槲蕨
藥材名稱:落葵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蔠葵、蘩露(《爾雅》),承露(《爾雅》郭璞注),天葵(《別錄》),藤葵、胡燕脂(《開寶本草》)、藤兒菜(《日用本草》),滑藤、西洋菜(《本草品彙精要》),御菜、燕脂菜(《綱目》),紫草(《救荒野譜拾遺》),燕脂豆、木耳菜(《植物名錄圖考》),藤露(《中國藥用植物誌》),紫葵(《福建民間草藥》),紅藤菜(《陸川本草》),軟藤菜、滑腹菜(《南寧市藥物志》),紅雞屎藤(《閩南民間草藥》)。
基源:為落葵科落葵屬植物落葵的全株。
原植物:落葵Basella albaL.(B.rubra L.)
歷史:落葵列入《別錄》下品。唐《蜀本圖經》雲:“蔓生,葉圓厚如杏葉,子似五味子,生青熟黑,所在有之。”《綱目》載:“三月種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葉似杏葉,而肥厚軟滑,作蔬和肉皆宜。八九月開細紫花,累累結實,大如五味子,熟則紫黑色,揉取汁,紅如胭脂……,謂之胡胭脂,亦曰染絳,但久則色易變耳。”據所述即本種。《植物名實圖考》有圖。
形態:一年生纏繞草本,全體肉質,光滑無毛。莖綠色或紫紅色,長達3~4m,有分枝,綠色或淡紫色。葉互生,肥厚而柔嫩,卵形或近圓形,長3~12cm,寬3~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全緣,葉柄長1~3cm。穗狀花序腋生,長5~20cm;小苞片2,呈萼狀,長圓形,長約5mm,宿存;萼片5,淡紫色或淡紅色,下部白色,連合成管;無花瓣;雄蕊5,生於萼管口,和萼片對生;花柱3。果實卵形或球形,長5~6mm,紅紫色至深紫色,多汁液,為宿存肉質小苞片和萼片包圍。夏秋開花,花期較長。(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618頁,圖1236)
生藥
栽培:適應性強,宜在向陽溫和環境中生長,除鹽鹼地外,一般土壤均可種植。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按行距33~40cm開條溝播種或穴播,覆土2cm,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分次間苗,以株距20~25cm定苗。生長期間須搭設支架,利於莖蔓纏繞生長,並結合除草進行追肥1~2次。
採集:夏、秋季採收葉或全草。
化學性質
葉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L-阿拉伯糖、D-半乳糖,其他尚含少量糖醛酸、L-鼠李糖[1]。尚含皁甙、鐵等[2]。揮發油中含愈創木酚、1-甲氧基丙烷、(Z)-3-己烷-1-醇、3-甲氧基苯基乙酸酯、乙醯丙酮、4-乙烯基愈創木酚、植醇、異植醇、3-庚酮、2-庚烯、鄰二甲苯等[3]。鮮果汁中含千日紅素Ⅰ~Ⅲ(GomphreninⅠ~Ⅲ)[4]。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9。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2。
[3] CA 1992;116:127288u。
[4] Phytochemistry 1993;33(6):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