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慄果殼

藥材名稱:顛茄

名稱出處:《中國藥用植物誌》

概況

異名:顛茄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茄科顛茄屬植物顛茄的葉、幼枝和根。

原植物:顛茄Atropa belladonna L.。顛茄屬植物全世界約4種,中國栽培1種。

歷史:歐洲古代已知此藥物。始錄於1504年巴黎出版的大草藥書《Grand Herbier》。1809年英國倫敦藥典最早收載顛茄葉。顛茄根直至倫敦藥師Peter Squire製成酊劑用作神經痛搽劑時才正式作為法定藥。義大利婦女取顛茄漿果做化妝品,以擴大瞳孔,增加美麗。於本世紀傳入中國。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莖粗壯,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上部一大一小兩葉雙生;葉柄長達4cm,葉片草質,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5~25cm,寬3~12cm,全緣,葉端漸尖,葉基楔形,下延至葉柄,呈窄翼狀,沿葉脈具細柔毛。花單生於葉腋、枝腋,花梗下垂,具腺毛;花萼鐘形,長約為花冠之半,深5裂,宿存,果時稍增大;花冠淡紫褐色,筒狀鐘形,長2~3cm,中部稍膨大,簷部5淺裂,基部具毛。雄蕊5枚,短於花冠,基部與花冠相連;雌蕊1枚,子房上位,花柱絲狀,先端彎曲,柱頭二裂。漿果球形,熟時黑紫色,有光澤,徑約1.5cm,種子多數,腎形,扁平,棕褐色。花果期6~9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3冊.137圖)

生境與分佈:原產歐洲中、西部和南部及小亞細亞,各國均有栽培。中國南北藥物種植場引種,以上海、山東、杭州、北京等地栽培較多。

生藥

栽培:適生於溫暖溼潤氣候,怕高溫與嚴寒,忌連作。土壤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低窪積水和鹽鹼地不宜種植。用種子繁殖,可春播或秋播,播前用50℃溫水浸種,不斷攪動至水涼後,再浸種12小時,然後用溼布包上,放溫暖處催牙,每天用清水沖洗1~2次,待種子萌發時播種,直播,按行距50cm開1cm左右的淺溝,將催芽的種子勻播溝內,覆土壓緊,澆水保溼,苗高10cm時,結合鬆土按株距45~50cm定苗。北方地區多采用陽畦育苗移栽。生長期間須追肥1~2次,用稀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追施;注意除草,結合採收進行中耕培土,防止二茬倒伏;雨後應及時排水。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疫病等,發病前噴1∶1∶120~300波爾多液保護,發病期及時拔除病株,用石灰撒施病穴,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病區。蟲害枸杞負泥蟲,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蚜蟲,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

化學性質

葉含總生物鹼0.09%~1.32%,主為l-莨菪鹼(l-Hyoscyamine),在貯藏、加工、提製過程中逐漸轉化為消旋化合物即阿托品(Atropine,dlHyoscyamine),兩者共佔74%~89%;另含東莨菪鹼(Scopolamine)、去水阿托品(Apoatropíne)、顛茄鹼(Belladonniine)、去甲基莨菪鹼(Norhyoscyamine)、去甲基阿托品(Noratropine)、膽鹼、N-甲基吡咯啉(N-Methylpyrroline)、N-甲基四氫吡咯(N-Methylpyrroline)、吡啶(Pyridine)、四甲基丁二胺(Tetramethyl-diaminobutane),以及腐胺(Putrescine)。此外,尚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東莨菪甙(Scopolin)、甲基七葉樹甙(Methylaesculin)、芸香甙、山柰酚-3-鼠李糖半乳糖甙(Kaempferol-3-rhemnogalactoside)、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及桐棉甙(Populnin)。根含總生物鹼0.45%~0.85%,其中莨菪鹼佔77%~87%,東莨菪鹼約佔1%,去水阿托品佔5%,以及阿托品、顛茄鹼、紅古豆鹼(Cuscohygrine,Bellaradine);另含莨菪醇(託品,Tropine)、東莨菪素及植物甾醇。

參考文獻

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