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精選15篇)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精選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1
這本書先不說其內容,光說其作者就足以讓人們震撼和敬佩的了。這位作者就是在劍橋大學擔任教授職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他就是用這三根手指用滑鼠寫出了一本本的書,《時間簡史》是他的代表作。
《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說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第二章講了一種假設。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並透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說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第四章講了一個預言,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最後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讀了它,讓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問題時不會再迷惑。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2
《果殼中的宇宙》這一書名出於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它的隱喻是多重的。哈姆雷特認為,即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以為是空間之王。從廣義上看,粒子,生命和基本的處境都和果殼類似,尚不清楚的是它們中有哪些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現代量子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是有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演化而來,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宇宙中所有結構的密碼。
透過對此書的閱讀後,使我看到了宇宙的無限空間,及眾科學家的偉大發現。愛因斯坦的兩個基本理論:相對論和量子論。廣義相對論把空間和時間從一個事件在其中發生的被動的背景轉變變成為宇宙動力學的主動參與者。這就引發了一個偉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21世紀仍然處於物理學的最前沿。
霍金教授以他獨特的熱情把我們帶入了奇境裡,粒子,膜和絃做十一維運動,黑洞蒸發並且和它攜帶的秘密同歸於盡,我們宇宙創生的種子只不過是一個微笑的碩果。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於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學家遵循的方法是將這問題分成兩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訴我們宇宙如何隨時間變化的定律:(如果我們知道在任一時刻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則這些定律即能告訴我們以後的任一時刻宇宙是什麼樣子的。)
第二,關於宇宙初始狀態的問題。有些人認為科學只應過問第一部分,他們認為初初始狀態的問題應是形而上學或宗教的範疇。他們會說,全能的上帝可以隨心所欲地啟動這個宇宙。也許是這樣。但是,倘若那樣,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看起來他選擇宇宙以一種非常規則的、按照一定規律的方式演化。所以,看來可以同樣合理地假定,也存在著制約初始狀態的定律。
正如古老諺語所說的,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我們追求發現,不僅在科學中,而且在所有領域中激起創造性。希望我們以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坐起,體驗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3
我是學文科的,高二起沒再接觸過物理,此後接觸的數學都很淺顯。可我偏偏愛好看科普作品,也許那種似懂非懂,有些類似於陶淵明的“一知半解”?又或許,那種滿眼都是知識點,滿足了我“開卷有益”的內心需求?
無論如何,我是第二次拿起《果殼中的宇宙》。浩淼的宇宙有無邊界?它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去?每一個曾在夏夜獨自仰望星空的人都會想過這個問題。霍金無疑是現代最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文筆相當好,所以他的知名,從很大意義上來說,並非來自於他的學術成果,而是來源於他的這幾本科普著作。吳超英譯得也特別好,基本無損原作的魅力。可惜的是,我確實只能看懂其中的比喻。呵呵,看懂比喻也就夠了,誰也沒要求讀者用數學重新驗算一遍霍金的結論。他說“泡泡”於“膜”在數學上是等效的就是等效的,他說回到過去的機率接近於零就接近於零。我照單全收。質量讓時空彎曲,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宇宙的歷史求和,長毛的黑洞,閉合的時間圈環,超弦理論,他把我領到這麼多的科學處女地,如導遊般,一一指點給我看。顧慮我不懂他的語言,又作了如此多、如此精彩的插圖……
對我而言,霍金和哈姆雷特一樣,“即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4
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展。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維“果殼”的機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於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機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後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於不那麼光滑,也不那麼圓的4維“膜”。
在讀完《果殼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之後,有一種感覺。人類置於茫茫的宇宙之中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對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完全沒有實力實踐。而當中一些妄想要挑戰自然挑戰宇宙的人類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嗎?雖然他們可以說是人存理論決定這個宇宙,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類信服的。而神創論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想說他們那個萬能的上帝麼?可惜,親愛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他能造出一塊自己也搬不起的石頭麼?
人類還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我相信,事實只有一個,人類在將來,一定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5
我們的宇宙其實是一張膜,一切物體在上面運動,而膜的表面只是穿過萬物的時間。
在廣義相對論中,大質量物體以不同的程度彎曲著時空,這說明物體的自重壓彎了膜的表面。我們都知道,任何物體的傳播路徑直線最近,時間在透過被壓彎的膜的時候,走的路徑被質量壓彎,所以,大質量物體會彎曲時空,而狹義相對論不允許這一切。
起初,在無中,有很多(或無限)個膜(宇宙),因為無不是空間,它無限大,我們的膜很幸運,不知怎麼開始擴大,於是出現了萬物,但是,無限的空間就代表著無限的機率,那麼,一定有另一個膜在擴大,早晚它們會碰在一起的!
這是一個我們目前的定律無法解釋的現象,看來,一定有一種更高階的物理定律在等待人類的發現,在目前的理論還無法解釋一些現象時,實在不能宣稱已經找到了萬物理論,例如膜的本身——時間。
時間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迷,很多科學家很討厭這個問題,但這恰好是他們的責任,但他們選擇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法——逃避。目前,我們的膜還有一些未解之謎,等待人們去了解他,這就是萬物基礎——膜的新奇世界。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6
讀過這本書,使我又豐富了許多知識。書中說,空間實際並不是由三維單單構成的。就像是同學們在很多電視中看到的什麼四維空間,黑洞穿越這樣的事,這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人們口中常說的“維”其實應該有九或十個。而三維只不過是空間構成的大方向。而題目中的“果殼”,則是粒子與核子。宇宙這個大空間,有許多恆星、行星、銀河系、空間的等極為複雜的物質而構成的。所以,宇宙是一個沒有歷史的空間,它一直到現在還在不斷地向外膨脹。宇宙中有一個很神秘的東西——黑洞。從書中的語句裡,可以間接地拼湊出一個資訊:黑洞有許多個!而這一重要資訊也使我想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與一部電影有關——“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對所有人來說都很熟悉,也不便我多說了。其中,據說船長史密斯竟然穿越時空,但他卻認為這只是發生在“昨天”的事。當然,這也許是媒體的炒作,但是,如果說船長史密斯落入海底後穿越了時空呢?是不是就因如此而使他的記憶出現錯亂了呢?
前面也說過了,宇宙會膨脹。而為什麼會膨脹呢?因為在虛時間中的最簡單歷史裡,宇宙是一個球面,相對於地球,多了兩個維。宇宙確定了們所在的實時間中的歷史,在這個歷史中宇宙在空間的每一點都相同,所以它在時間中膨脹。
而題目中的果殼:粒子,卻會引起很多現象,像預知未來。一隻蝴蝶在東經鼓翼,而就會引起紐約中央公園的巨大雨。這是《侏羅紀公園》中的情節。實際:蝴蝶一下回鼓翼時,一大堆其他因素就會影響天氣,這就是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的原因,而也是人們常說的:“蝴蝶效應。”
而書中說到的:宇宙的歷史是一張在虛時間中存在的曲面。從而我得出結論:實際上,宇宙是一個扭曲的時空。所以,它才能有眾多空間,與“維”。
上面的虛時間與實時間,便是書開頭的與個人時間無關的兩個更為複雜的時就。另一方面的個人時間是:當兩個人面對面靜止不動時,他們的時間便一致,但如果相互運動時,他們的時間則不一致了。
我也認為霍金最後的演講十分精彩!他說愛因斯坦說時空不是平坦的,時空中的物質和能量可以將它彎曲甚至翹曲。這也令我的猜想有了一個確切的答案。
這本書我到現在都沒有完全看明白裡面有許多關於空間的知識我都不懂,等我瞭解了的知識後,一定能瞭解關於空間的知識。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7
懷著對這個有趣的題目的好奇心,我閱讀了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這本書,說實在的,很多地方總要一遍又一遍地看,最終卻還是一知半解,但對其大概還是知道了一些,在這裡談談我的一些感想。
通過了解,本書的題目乃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認為,即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作者把我們廣闊的宇宙隱喻成一顆果殼,認為在廣義上,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都和果殼相似。作為一位最富有創見的科學巨人,提出整個宇宙是由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演化而來,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著宇宙中的所有密碼。
霍金在書裡,告訴我們宇宙,告訴我們未來。相對論和量子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前者,他完全是人類智慧的偉大構築。所以在《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相對論簡史中主要是關於愛因斯坦的生平。這位在輪椅上度過後半生的科學巨人,1879年誕生於德國的烏爾姆,次年他全家即遷往慕尼黑。幾經輾轉後他在蘇黎完成學業,與1900年從ETH的聯邦高等工業學校畢業。1905年在專利局上任,寫了三篇論文,著三篇論文不僅奠定了他作為世界最主要科學家之一的地位,而且開啟了兩項觀念革命,著革命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空間以及實在本身的理解。
在第一章裡,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說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講愛因斯坦是如何為20世紀兩個基本理論,即相對論和量子論。在第二章中,講了一種假設。時間的形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使時間具有形態。這如何與量子論相互和諧。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並透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中,講了果殼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歷史,每一個歷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確定的。作者是在解說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奠基的量子論則是實驗觀測的被動產物,它的含義迄今還解釋不清。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不再是一個被動的背景,而是宇宙演化的主動參與者。物質分佈使時空彎曲。現在再去侈談宇宙之外的空間和時間,對這些概念進行所謂的思辨,只能是倒退到聖奧古斯丁之前。牛頓的時空觀是一個虛幻,而虛幻的唯一功能是對軟弱者的安慰。愛因斯坦的引力論是將萬有引力歸結為時空的曲率。那麼時空能否被彎曲得這麼厲害,以至於人們可以返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呢?嚴格的科學計算指出,這是不可能的。第四章中,講的是預言未來:黑洞中的資訊喪失如何降低我們預言未來的能力。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那麼關於預言將來的能力呢?現在看來它至少在三個層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動力學系統的混沌行為,使得拉普拉斯意義上的決定性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在量子力學中狀態是由波函式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決定性被減半。第三,不平凡的時空拓撲,使波函式被密度矩陣所取代,就在這裡引進了熱力學意義上的隨機性。第五章中,講了護衛過去:時間旅行可能嗎?一種先進的文明能回返以前並改變過去嗎?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承認科學定律的普適性和無窮威力,則不管人類的雄心有多大,畢竟要受環境和人口問題的限制,我們不能和這些限制作無望和愚昧的搏鬥。人類只能採用一種明智和節制慾望的生活方式。最後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從《時間簡史》首版以來的十年間,相對論家、宇宙學家和粒子物理學家通力合作,在尋找宇宙最核心的萬物理論上取得長足進展。但和人們以往期望不同的是,我們可能不再具有統一理論的唯一表述,這正如不能用一張地圖描繪整個地球表面一樣。這種所謂的M—理論把超引力和五種弦理論在一個單獨的理論框架中統一起來。超弦理論是在不同情形下對自然的方便的近似。但是M—理論的整體概況還是不很清楚。我們的宇宙很可能是高維空間中的一個四維膜,我們的宇宙果殼也就更加神奇了。困擾天體物理學家多年的暗物質很可能是影子星系的貫穿高維空間到達我們星系的引力效應,引力的近距效應和牛頓定律有偏差等等。四維膜之外的高維空間的行為如何是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但是隻要它們對膜世界具有相同的效應,對於它們的區別就沒有意義。量子宇宙學家就相信無中生有的場景而言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就科學的方法論而言是不可救藥的實證主義者,而就沉迷。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8
“寧宙具有多重歷史,每一個歷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確定的。”這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它簡單卻也隱藏著深厚的道理。現代量子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由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所演化而來的,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宇宙中所有結構的密碼。”
大家應該都知道一個人一史蒂芬,霍金,他是劍橋大學一位著名的教授。為什麼我要提到他?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17歲的霍金就入讀牛津大學,但是上天不願眷顧如此優秀的他,霍金21歲時患上戶如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只能動三根手指,而這位名人卻只用三根手根打出一本本書,值得佩服!
按照霍金先生的.想法,黑洞將會和它攜帶的秘密一起蒸發,在人們眼前化一為烏有。變化多端的宇宙創生的種子不過是一個微笑的碩果,宇宙是一個不停在膨脹的泡泡,或許它會一直膨脹下去,直到完全破裂,同時,在膨脹的過本程中也會有新的事物在不斷產生,但是,如果宇宙真的破裂了那麼時間、生命空間等等都將不復存在。
讀完這本書,才會發現人類的渺小,如果真是如此,那在宇宙破裂的那一天,我們又都在幹什麼,或是,已紀經逝去?《果殼中的宇宙》書名出自莎士比亞的話戲戲劇《哈姆雷特》。其中一句臺詞是這樣的:“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可把此句比作霍金,它崇尚的追求和智慧的大腦都是最好的證明。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9
幾個銀白色的大字,黑色的封面,中間有一個若隱若現的果殼,它敞開著,裡面是一個宇宙,在混沌虛空中的宇宙,在果殼中的宇宙。
它看似那麼平凡,卻又吸引著我,我猶豫著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看到史蒂芬·霍金著後,它彷彿得到了肯定。和其它書一樣,它有前言,有目錄,不過我基本不會看,不太好的習慣。
相對論”,它好似在講一個故事,在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它絕不止這麼簡單。書中很快就對他的簡史作了介紹,豐富的插圖和幽默的語言,讓我愉快地讀完了七章。讀的過程中,它好似有種魔力,讓我沉醉在它奇妙的世界裡,帶著我在宇宙中翱翔。雖然我不懂多少物理知識,但在它風趣的語言和清晰的思路中,讓我看見了許多新鮮的事物,如:黑洞、超弦、10維膜、維超引力等我從未見過的元素和物質,它們讓我領略了這宇宙的奇妙無比。
這看似一本普通的物理學書,但它所涵蓋的是超過空間,超過維度,超過時間的一種力量!人類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我們只有有限的身體,有限的時間,但我們的思維卻可以像宇宙那樣無邊無際!我們現在知曉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看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人類的潛力是遠遠大於這座冰山的。
看著書的封面,我想到了作者史蒂芬·霍金,他軟弱的癱倒在輪椅上,頭歪向一邊。他被一種叫戶伽雷氏症的病魔永遠地禁錮在了輪椅上,他全身癱瘓,只有兩根手指勉強可以動彈。但是!他的思維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他一樣可以思考,可以想象。他的身體已經被深淵般的病魔約束,可他的靈魂,他的思想,同樣可以和我們一起飛翔,甚至更高。他已經50年沒有走過路了,50年沒有自己吃過飯了,但靠他兩根手指操控的電腦,已經達到了普通人無法達到的輝煌!
我們擁有著健康的身體,我們依然過著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生活,我們同樣在果殼中的宇宙生存,我們何時才能像他一樣走向人類的巔峰,何時又能超越那巔峰,去與茫茫宇宙抗衡!
讀完全書,我想到了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米蘭達的唱段:
呵,膜的新奇世界,裡面有這樣美妙的生靈,那就是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10
對於一箇中學生來說,我是沒有能力從理論內容上去點評科學巨匠霍金的這篇大作的。但作為一名對科學感興趣的人,我想談談我對讀完《果殼中的宇宙》的感想。
“即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莎士比亞
很難想象,這樣一篇科學鉅作,是用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戲詞作為標題啟發出關於宇宙的內容的。果殼,宇宙,多麼鮮明的對比!我們自認為生活在無限廣闊偉大的宇宙裡,但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世界,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果殼呢?但人關在這個奇妙的果殼中,卻依然可以用思想掙脫禁錮。不斷髮展的人類,說不定真能成為無限空間之王!
本書開篇先是闡述了愛因斯坦是如何為20世紀兩個基本理論,即相對論和量子論奠基的。且不說內容,霍金在字裡行間中就表達了對另一位科學巨匠的敬意。事實上從第一章“相對論簡史”,作者都試圖透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科學的奧秘。寫完了《時間簡史》後,雖然獲得了成功,但許多人都覺得讀不懂。霍金寫作的目的不僅僅是與其它科學家進行交流或以此作為授課的教材,更是想把它作為一本通俗的圖書,讓每個人都能瞭解一些些科學知識。所以,霍金繼續改進研究,寫出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果殼中的宇宙》。(個人的確覺得《果》更加通俗有趣,無論是文字還是插圖)
《果》的前半部分的大片理論看不懂,沒關係,第五六章的內容“時間旅行”才是許多人感興趣的部分。“時間旅行可能嗎?”當我們後悔某件事時,總希望回到過去改變歷史。“時光機”是每個人兒時的夢想,“時空旅行”更是成為了當今影視劇的一大熱點。但真正的時空旅行絕不是想電視劇裡那麼荒誕離奇的,《果》就為時空旅行的可能性進行了嚴格的科學論證。配上精美的插圖,你會感到時空的蟲洞真的存在。作者還對人類的未來進行討論:地球人口暴漲時地球會因摩肩接踵產生的靜電而成為一顆“電星”嗎?人體之外長大的胚胎能進化成“超人類”嗎?還有,外星人真的存在嗎?這肯定是每個科學愛好者著迷的論題。
插圖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如果只是枯燥的文字,別說是我這麼一個學生了,就算是教授級的讀了也不會有什麼感想的吧。如果你是一名科學愛好者或僅僅對豐富的插圖感興趣,《果殼中的宇宙》不得不看。
霍金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行為最符合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寫的那句話。作為一名中學生,我也深深被科學的內涵所吸引,我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霍金那嚴密的科學思想,還得是他不畏困難,掙脫果殼禁錮的堅毅品質。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11
我看的這本書名字叫做《果殼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著。
在看這本書的前言時,我就在於被霍金先生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霍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他22歲時就被醫生診斷為萎縮性骨髓側化症,醫生說他最多隻能活兩年。可他沒有像別人一樣禿廢,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這兩年中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來,他從此便開始努力學習與研究。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就開始感到身體越來越虛弱了,連上樓梯都十分費力,可他仍沒有放棄。兩年轉眼就過去了,可死亡並沒有降臨到他頭上,但他只能在輪椅上度日了,之後又一次手術,不能說話了,可他並沒有向病魔屈服,沒有向命運屈服,繼續他的研究,終於透過他的努力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還當上了劍橋大學的教授。
霍金的堅持、勤奮和頑強拼搏深深打動了我,在這樣的巨人面前,我無比慚愧,想想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就畏懼怕苦,霍金一個殘疾人透過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學的頂峰,難到我們不應該向他學習嗎難到作為正常人的我們還有什麼辦不到嗎?難到我們不該像霍金一樣努力嗎?我們應該馬上行動,努力學習才有可能成為霍金這樣的科學巨人。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12
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我們追求發現,不僅在科學中,而且在所有領域中激起創造性。但我認為,我們將永遠不會停止:我們若不更加深邃,定將更加複雜。我們將永遠處於可能性的膨脹的視界之中心。
——斯蒂芬·霍金
在閱讀本書以前,我對物理和宇宙的認識完全停留在電影世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主人翁相信“以太”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代表空虛的信仰;《蝴蝶效應》以導演對“混沌”的認知而塑造劇本。這本書提及的概念、理論以及推理和應用頗深奧,說真的,我有很多地方地方看不懂,然而它最迷人的地方不僅在於作者深入潛出、繪聲繪色地講授知識,更在於引發了我無窮無盡的好奇心。
不得不提一點,這本書的翻譯備受爭議。許多笑話翻譯者的人指出《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的中文譯名是《果殼中的宇宙》,按照英語常識而言,這樣的翻譯是有誤的。不知道是這個譯者擺了烏龍,還是他故意想為這本看似晦澀難懂的書增加點平凡可愛的氣息。IN A NUTSHELL的中文意思是簡短的描述,解釋的。所以叫《宇宙簡史》會比較合適。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翻譯是合適的,因為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話:“即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20世紀的改變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實際,因為基礎科學的進步而致使了技術的巨大發展。然而科學並非萬能,它僅僅是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迷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宇宙起源和命運的認知,時空也不想我們常識中認為的那樣簡單,彎曲的時空似乎有始有終,似乎。問題接踵而來,康德提出的“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科學家也只能運用數學模型巧妙地迴避,而非解決。
廣義相對論的提出使得時間機器的構想成為可能。John titor聲稱自己乘著時間機器從未來世界穿越時空而來,丟下許多瞠目的預言。他還公佈了時間機器的圖紙,似乎有點玄,不過一些科學家說根據這個圖紙的原理,的確能穿越時空。我一頭霧水,反正是看不懂。能在時空中穿越,僅僅想象也妙不可言。
和一般書就是不一樣,作者是物理學方面的大師,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但我不覺得一定要帶著明白些什麼的目的來看它,試著以一種孩子的心態來閱讀,來想象,書上說到的任何一個實驗雖然都帶有它的客觀性和嚴謹性,但我們很容易就能在字裡行間體會到作者那份熱愛科學的由衷之情,用許多看似幽默的詞句引導著我大腦中任何一絲不確定的猜測和推想。時間並不是什麼神聖的東西,它也是宇宙中的一員,只是生為人類,我們還沒有類似於瞭解它、發現它的基因,我相信還有更多的元素是在我們的百科全書之外的。它們與“蘋果落地”一樣,都是存在著的逗我們開心的小道具;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就是靠它們來建立起來的,我們的思想缺少不了它們,我猜想,它們也少不了我們的怪異大腦,因為我認為,如果我們不去發問,不去思考,不去辯論,那麼這些宇宙理論也不會產生,更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似乎一切都混沌不清。
說真的,我對本書講述的問題還有不懂的地方,準備讀第二遍。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13
以前我只知道有史蒂芬·霍金這個人,是一個只有一個手指可以活動的殘疾人,一個整天不得不待在輪椅上的人,一個只能靠機器說話的天才科學家,還有與他個人一樣有名的著作——《時間簡史》。我個人對他的瞭解當時也就這麼多,現在知道他還有一點不一樣——他出生於1942年,而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一職位曾由艾薩克?牛頓所任)。他廣被推崇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被稱為“輪椅上的愛因斯坦”。他的主要著作是《時間簡史》、《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和《果殼中的宇宙》。我不久前讀過的《果殼中的宇宙》正好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書名的來源:在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萊特》中,主人公哈姆萊特有這麼一句吟唱: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他仍然是無限空間之王。
對於《果殼中的宇宙》,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果殼中的宇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科普著作,主題是宇宙學,涉及廣義相對論、量子論、黑洞、暴脹、時間旅行、弦論、超引力等諸多前沿概念。當然,這些概念我到現在也沒能完全明白。
這本書先第一章說的是相對論簡史,相對論有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是由愛因斯坦在洛侖茲和龐加萊等人的工作基礎上創立的時空理論,是對牛頓時空觀的拓展和修正。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原理出發,建立了新的時空觀。進一步,閔科夫斯基為了狹義相對論提供了嚴格的數學基礎,從而將該理論納入到帶有閔科夫斯基度量的四維空間之幾何結構中。狹義相對論中最簡單的例子是在加速度和引力場之間存在一個緊密的關係。待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譬如升降機中的某人不能將盒子靜止地處於地球引力場中和盒子在自由空間中被火箭加速這兩種情形區別開來。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推論是質量和能量的關係。愛因斯坦關於光速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應該顯得相同的假設,意味著沒有任何運動的比光還快。當人們應能量加速任何物體,無論是粒子或者空間飛船,實際上發生的是,它的質量增加,使得對她進一步加速更困難。要把一個粒子加速到光速要消耗無限大能量,因而是不可能的,正如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總結的:E=mc^2,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我對於相對論瞭解的與此差不多,我記得中學時有一本物理書上說人們可以回到過去,前提是他得以超過光速前進,當時我就迷惘了,因為書上一邊說我們可以回到過去,但要以超光速,另一邊又說光速無法達到,更不用說超越了,那不就是說我們還是無法回到過去嘍??
第二章說的是時間的形態,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大量的實驗相符合,它提出時間和空間是非常複雜地相互糾纏在一起。人們不能單獨使空間彎曲而不涉及時間。這樣,時間就有了形態。在對時間的形態的研究與探討中,霍金引出了超對稱、超引力、P—膜、弦理論、M—理論、膜、全息原理等概念。P—膜是指在P—維延展的物體。很難想象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多維(四維、八維、十維、更多維)的空間裡。唉!時間為何物?!它是否像古老的讚歌說的那樣,把我們所有的夢想一卷而空的東流逝波?抑或像一直前進,卻又回到線上的早先過站。19世紀作家查里斯?朗母寫到:“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像時間和空間那麼使我困惑。然而沒有任何東西比時間和空間更少使我煩惱,因為我從不想起它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早本部分時間不去考慮時間和空間,不管他們為何物;但是我們所有人有時極想知道時間是什麼,它如何開始,並且把我們知道何方。關於時間或者任何別的概念的任何可靠性的科學理論,依照我的意見,都必須基於最可操作的科學哲學之上:這就是卡爾?波普和其他人提出的實證主義的方法。按照這種思維方式,科學理論是一種數學模型,它能描述和整理我們所進行的觀測。一種好的理論可在一些最簡單假設的基礎上描述大範圍的現象,並且做出被驗證的預言。如果預言和觀測相一致,則該理論在這個檢驗下存活,儘管它永遠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如果觀測和預言先牴觸,人們必須將該理論拋棄或者修正。如果人們如同我們那樣採用實證主義立場,他就不能說時間究竟為何物。人們說能做的一切,是將所發現的描述成時間的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模型並且說明它能預言什麼。
第三部分說的是果殼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歷史,每一個歷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確定的。霍金認為空間的最明顯之處是它無限地向外延伸,透過現代儀器,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形狀和尺度的數以億萬計的星系。儘管宇宙似乎在空間的每一位置上都很相同,它肯定是隨時間變化的。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而量子引力論正是這些書的大部分的主題。哎,這部分真的很難懂,就少說點了。
第四部分說的是預言未來:黑洞中的資訊喪失如何降低我們預言未來的能力。如果資訊在黑洞中喪失,情況就並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經發生過。預言將來的能力也被削減了。我們能夠確定地預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個粒子落進黑洞,就不能對餘下的粒子作確定的預言,這意味著在黑洞外不能確定預言任何測量,作出確定預言的能力被減低至半。那麼關於預言將來的能力呢?現在看來它至少在三個層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動力學系統的混沌行為,使得拉普拉斯意義上的決定性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在量子力學中狀態是由波函式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決定性被減半。第三,不平凡的時空拓撲,使波函式被密度矩陣所取代,就在這裡引進了熱力學意義上的隨機性。
第五章說的是護衛過去:時間旅行可能嗎?我覺得不可能,我們中學書上也說不可能,至少來說最近的很多年裡都不可能,因為我們還沒有把原理完全弄清楚,而且最近的很多年裡我們還造不出那種可以快過光速的時間機器,所以嘛,回到過去我們是不用想了,這輩子別想,下輩子也別想回到過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在現在,一種先進的文明能回返以前並改變過去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所有現代有關時間旅行討論的基礎。愛因斯坦方程描述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如何將空間和時間彎曲和變形,從而使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有了時空可能彎曲得這麼厲害,在乘空間飛船出發之前即已返回的可能性。
第六部分是我們的未來《星際航行》可行嗎?我覺得不可行,至少最近的N年內是不可行的,就象我認為時間旅行是不可行一樣,生物和電子產品畢竟是不一樣的,生物和電子生命將如何不斷加速發展其複雜性。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去解決吧!如果我們承認科學定律的普適性和無窮威力,則不管人類的雄心有多大,畢竟要受環境和人口問題的限制,我們不能和這些限制作無望和愚昧的搏鬥。人類只能採用一種明智和節制慾望的生活方式。
第七部分是膜的新奇世界:我們生活在一張膜上,或者我們只不過是張全息圖?霍金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高維空間中的一個四維膜,我們的宇宙果殼更加新奇了。根據全息術理念,關於發生在時空的一個區域內的一切的資訊可以被編碼在邊界上。這樣,也許是因為我們是發生在泡泡內部的東西在膜上的投影,所以我們自以為是生活在四維的世界中。
讀過這本書才知道自己對天體物理、對宇宙與生命理解的是這麼少,但我們這為學生是沒有辦法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學好自己的東西,為以後的學習或研究找好基礎,這些高深的理論啊什麼的就讓霍金教授和許多理論物理學家一道,去努力尋求科學的最神聖的精華,然後讓我們學去吧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14
我對未來充滿了好奇。依然記得,在師範求學時,跟在好朋友晶的身後,讓她給我算上一卦的情景。心懷喜悅、惴惴和期待的洗撲克牌,再隨便抽出一張遞給她,然後忐忑興奮地盯著她並等待她的解說。她每次都會煞有介事地看著撲克牌,講給我聽,彷彿上面有字一樣。一般情況下,對她的說法,我是深信不疑的,也因為這些結果而高興或沮喪許久,那份耿耿於懷,至今記得。 人們總想知道自己未來的樣子,無論是事業還是情感,或是其他什麼。對於“未來”這個詞,想想都神秘,裡面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它始終蒙著朦朧的面紗,似笑非笑地站在你的前方,你往前一步,它就後退一步,你奔跑,它也奔跑,就這樣若即若離一直誘惑著你,讓你忐忑不安,也心馳神往。 如果今天的你和未來的你相遇,會是怎樣的情形呢?有人說,我會衝過去,緊緊地擁抱他(她),或者風輕雲淡地說一句,嗨,你好嗎?原來,你也在這裡。多麼詩意,多麼令人激動的畫面!我們不知來到這個世界以前,我們在哪裡,也不知道離開這個世界後,我們要去往何方,因為一個偶然,我們神奇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幾十年的光景,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也不過是瞬間劃過的流星,但此時此刻,我們真實地存在著。
我應該算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對於這個世界,總是覺得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在操縱著我們,或是冥冥之中有一隻大手在掌控著世間的一切。這絕對不是迷信,我雖不信仰任何宗教,但“舉頭三尺有神明”,我是無比相信的。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所有的好與不好,都是上天給你的歷練。 好和壞是可以相互轉換,也是相互依託的,在它們的內部有一個核心驅動,這個驅動就是“心念”,事態也會因此發生改變。在生活中,我既積極又消極。我每天都無比認真地做著每一件事,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同時又總是很悲觀地想著,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凡事隨遇而安,強求不來。或許,我們每天疲於奔命,希圖試著改變,實際上,機緣已定,也未可知。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那麼迫切想提前預見未來。可是,即使知道了未來,又將如何呢?霍金說~人類總是想控制未來,或者至少要預言將來發生什麼。這就是為何占星術如此流行的原因。他在這章裡,一直不斷論證著,也在不斷推翻和否定著。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侏羅紀公園》的觀眾都知道,在一處很小的擾動會在另一處引起鉅變。一隻蝴蝶在東經鼓翼會在紐約中央公園引起巨大雨。麻煩在於,事件的序列是不可重複的。蝴蝶一下回鼓翼時,一大堆其他因素將會不同並且也影響天氣。這就是天氣預報這麼不可靠的原因。 許多人相信,世界是安全和可預言的,而且不會發生任何以外事件。但是,如果人們認真地對待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人們必須允許時空自身打結,而資訊在折縫中喪失的可能性。他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星際航船《探險號》穿越一個蟲洞,發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因為他正搭乘該船,並和牛頓,愛因斯坦玩撲克。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凡是可預言的東西,都有它的不確定因素在裡面,因為世界在發展和推進的過程中,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一定會有一些人類無法掌控的東西在裡面,所以,世界可以預言,但準確與否,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雖然少年時代那麼喜歡算卦,但真正成年以後,我反倒不喜歡這些東西了。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開始,踏踏實實的過好今天,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何必為了一個並不確定的言論而惶惶不可終日,浪費了本觸手可及的美好時光?那才是最愚不可及的事呢!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篇15
《果殼中的宇宙》這一書名出於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它的隱喻是多重的。哈姆雷特認為:即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以為是空間之王。從廣義上看,粒子,生命和基本的處境都和果殼類似,尚不清楚的是它們中有哪些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
這本書先不說其他內容,光說其作者就足以讓人們震撼和敬佩的了。這位作者就是在劍橋大學擔任教授職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他就是用這三根手指用滑鼠寫出了一本本的書,《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是他的代表作。
《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說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第二章講了一種假設。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並透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說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第四章講了一個預言,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最後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以上大多數是我透過書裡的內容看後整理出來的,要說真的看懂那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但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宇宙的神秘,帶給我們的無窮無盡的遐想及眾科學家的偉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