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草根

藥材名稱:山萵苣

名稱出處:《救荒本草》

概況

異名:苦芥菜、苦菜(《中國藥用植物圖鑑》),野萵苣(《杭州藥用植物志》),驢乾糧、苦馬菜、野大煙(《河南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菊科萵苣屬植物山萵苣的全草。萵苣屬全世界約100餘種,中國有40餘種。

原植物:山萵苣Lactuca indica L.

形態:一二年生草本,有1至數條粗壯主根。莖直立,高80~150cm,通常無毛,單一或上部分枝。葉無柄,基部略抱莖,葉形多變化,披針形、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長10~30cm,寬1.5~8cm,不分裂、羽狀或倒向羽狀全裂或深裂,裂片邊緣有缺刻或鋸齒狀針刺,無毛或背面主脈具疏毛;下部葉在花期枯萎。頭狀花序直徑約2cm,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中層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內層長圓形,長1~1.3cm,寬約1.5cm;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寬成翅狀,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長約8mm,剛毛狀,粗糙。花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92頁.圖6798)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600~1800m的山坡草地、路旁、田間或灌叢中。除中國西北地區外,各地都有分佈。朝鮮、日本、原蘇聯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山萵苣含β-香樹脂醇(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計曼尼醇(Germanicol)等三萜化合物,尚含有豆甾醇、β-谷甾醇、高階脂肪醇等成分[1]。另還含有黃酮類成分[2],如芹菜素、芹菜素-7-葡萄糖甙、芹菜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刺槐素-7-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槲皮甙等化合物。

參考文獻

[1] Phytochemistry 1971;10:899 。


[2] CA 1978;88;18609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