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
藥材名稱:紅大戟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紅芽大戟(通稱)。
基源:為茜草科紅芽大戟屬植物紅大戟的乾燥塊根。紅芽大戟屬全世界約20種;中國約3種,本種供藥用。
原植物:紅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
歷史:大戟之名始見於《本經》。但歷代本草所指的大戟多係指大戟科植物(參見大戟條)。但目前市售大戟不止一種,而且以本品為常見,為便於區別和保證用藥的正確性,《中國藥典》將其分列為:紅大戟與大戟。
形態: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短的根狀莖,通常著生1~3個塊根,塊根紡錘形或長圓錐形,表面紅褐色至暗紫紅色。莖直立或上部微呈蔓狀,高30~100cm,方形,下部近圓柱形,具槽,沿槽被黃白色至黃色的柔毛。葉互動對生,葉柄極短或無,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7cm,寬0.5~2cm,先端具短尖或鈍,基部楔形,兩面沿葉脈被柔毛,全緣;托葉2~4裂,裂片鑽形。花頂生,數10朵密整合頭狀的聚傘花序,花小,淡紅紫色;花萼淺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狀,先端4裂,裂片舌狀,喉部附近有密生的長毛;雄蕊4,著生在花冠管的中部,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果實小,近球形。花期9月,果期10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彩圖1)
生境與分佈:生於低山坡草叢中的半陰半陽處。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藥材主產於廣西的石龍、邕寧、上思、隆安、扶綏、平東、永福、昭平、賀縣、恭城,雲南的彌勒、文山,箇舊,廣東的陽江、電白、陽春等地。銷中國各地。
化學性質
根含蒽醌類化合物.其中游離蒽醌類0.56%,結合型0.25%。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