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

藥材名稱:百藥煎

名稱出處:《本草蒙筌》

概況

基源:為五倍子同茶葉等經發酵製成的塊狀物。

餘項參見“五倍子”、“茶葉”條。

生藥

鑑別:為灰褐色的小方塊,表面間有黃白色斑點,微具香氣。

加工炮製:將五倍子搗碎,研末過篩,每1kg加入茶葉末100g,酵糟400g,同置容器中拌勻搗爛,攤平,切成約3cm見方的小塊,俟發酵至表面,有霜時取出,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酸、甘,平。 ①《醫學入門》:“酸。” ②《綱目》:“酸、鹹、微甘。” ③《要藥分劑》:“酸、鹹。”

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肺、胃。” ②《要藥分劑》:“入心、肺二經。”

功效:潤肺化痰,生津止渴。

主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脫肛,口瘡,牙疳,癰腫瘡瘍。 ①《本草蒙筌》:“治肺脹喘咳不休。” ②《醫學入門》:“潤肺治咳嗽,化痰,止渴。療腸風下血;為末摻諸瘡,幹水斂口。” ③《綱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溼消酒。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

,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溼諸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泡湯含。

使用注意:外感咳嗽,溼熱瀉痢及積滯未清者均忌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百藥煎散(《醫學心悟》)治咽痛:百藥煎15g,硼砂4.5g,甘草6g。為末。每服3g,米飲調,食後細細嚥之。 ②香梅丸(《濟生方》)治腸風髒毒·百藥煎(燒灰存性)、烏梅(同核燒灰存性)、白芷(不見火)等份。為末,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③《普濟方》:“治牙齦疳蝕: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煅)各4.5g,銅綠3g。為末。日摻2~3次。” ④水瓢丸(《歲時廣記》)消暑止渴:百藥煎、臘茶等份。為末,烏梅肉搗和丸,芡子大。每含1丸。 ⑤《丹溪心法》:“治勞嗽:訶子、百藥煎、荊芥穗。上為末,姜、蜜丸。噙化。” ⑥《瀕湖醫案》:“定嗽化痰:百藥煎、片黃芩、橘紅、甘草各等份。共為細末,蒸餅丸,綠豆大。時時乾嚥數丸佳。” ⑦《太平聖惠方》:“治大腸便血:百藥煎、荊芥穗(燒存性)等份。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50丸。米飲下。” ⑧《聖濟總錄》:“治下痢脫肛:百藥煎1塊,陳白梅3個,木瓜60g。以水200ml煎100ml,日2服。”

單方應用:①姚僧坦《經驗方》:“治乳結硬痛:百藥煎末,每服9g,酒200ml,煎數沸服之。” ②《仁齋直指方》:“治腸癰內痛:大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等份。為末。每服3g,溫酒服,日1。” ③《醫林集要》:“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黃水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百藥煎末,清水調,逐瘡周圍塗之,自外入內。先以貫眾煎湯洗之,日1次。 ④《瀕湖集簡方》:“治大腸氣痔,作痛下血:百藥煎末,每服9g,稀粥調服,日2次。”

醫藥家論述

李時珍《綱目》:“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過,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餘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