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上亭長
藥材名稱:羊屎條根
名稱出處:《分類草藥性》
概況
異名:羊奶根(《分類草藥性》),N食子根(《四川中藥志》),羊屎柴(《綱目》),羊屎條(《分類草藥性》),黑漢條、灰貓條(《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忍冬科莢蒾屬植物煙管莢蒾的根。
原植物:煙管莢蒾Viburnum utile Hemsl.(Viburnum.bocku Graebn.;Viburnum.utile Hemsl.var.minor Pamp.)
歷史:羊屎條根收載於《綱目》,李時珍稱之為羊屎柴,曰“羊屎柴,生山野。葉類鶴蝨,四月開白花,亦有紅花者。結子如羊屎狀,名鐵草子。根可毒魚。夏用苗葉,冬用根。”古今所用為同種植物。
形態:常綠灌木,高達2m,枝細長,圓柱形,密被灰白色或帶繡色星狀短柔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5~2cm,密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葉片橢圓狀卵形,長4~12、1,寬1.5~4cm,先端鈍,少有漸尖,基部圓形,全緣或呈微波狀,上面暗綠色,微有光澤,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短柔毛,葉脈5~10對,在下面隆起,基部的2對對生。頂生聚傘花序,常為5射出枝,花序直徑4.5~9cm;花梗有星狀毛;花小,白色,徑約8mm;萼管短,5裂,宿存;花冠輪狀,裂片5;雄蕊5,著生於花冠內;子房下位,1室,胚珠1,下垂。漿果狀核果,卵圓形,略呈壓扁狀,烏黑色。種子1粒,壓扁狀。花期5月。果期8~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10頁.圖6033)
生境與分佈:生於丘陵、路旁、林邊、荒山及灌叢中。分佈於陝西、湖南、四川、貴州。
藥性
性味:酸、澀,平。 ①《貴陽民間藥草》:“酸、澀,平。” ②《四川中藥志》:“澀,微溫。”
功效:清熱利溼,祛風活絡,涼血止血。
主治:痢疾,下血,痔瘡脫肛,風溼痺痛,白帶,溼毒瘡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①《綱目》:“主癰疽發背,搗爛敷之。能合瘡口,散膿血,幹者為末,漿水調敷。又治下血如傾水,取生根500g,生白酒2L,煮1L,空心隨量飲。” ②《分類草藥性》:“根:治痔瘡,癢子。花:治羊毛疔,跌打損傷。”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為收斂藥,用治痢疾,婦女白帶。” ④《四川中藥志》:“根或葉:治風溼筋骨疼痛,腰肋脹滿,跌損瘀結。”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痢疾,痔瘡出血,風溼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煎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貴陽民間藥草》:“治熱痢:羊屎條30g,大木姜子7粒。煎水服。”
食療:《貴陽民間藥草》:“治痔瘡脫肛:羊屎條根60g,燉豬大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