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柑草

藥材名稱:懸鉤子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木莓(《爾雅》),樹莓、沿鉤子(《綱目》),三月藨、對口藨(四川),三月脬、秧苗脬(江西),刺泡兒(湖北),大麥泡、泡兒刺(陝西),刺葫蘆(福建),三月泡(湖南)。

基源:為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山莓的未成熟果實。

原植物: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f.(R.althaeoides Hance;R.corchorifolius L.f.var.glaber Matsum.:R.villosus Thunb.)

歷史:根據(《綱目》)記載:“懸鉤,樹生,高四五尺,基莖有倒刺,其葉有細齒,青色無毛,背後淡青,頗似櫻桃葉而狹長,又似地棠花葉,四月開小白花,結實色紅。”根據這個說明並與附圖對照一致,應為本種。

形態:直立灌木,高1~3m;枝具皮刺,幼時被柔毛。單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2.5~5cm,頂端漸尖,基部微心形,有時近截形或圓形,上面色較淺,下面色稍深,沿中脈疏生小皮刺,邊緣不分裂或3裂,通常不育枝上的葉3裂,有不規則銳鋸齒或重鋸齒,基部具3脈,葉柄長1~2cm,疏生小皮刺;托葉線狀披針形,具柔毛;花單生或少數生於枝端上;花梗長0.6~2cm;花直徑可達3cm;花萼外密被細柔毛,萼片卵形,長5~8mm;花瓣長圓形,白色,頂端圓鈍,長9~12mm,寬6~8mm,長於萼片;雄蕊多數,花絲寬扁;雌蕊多數。果實由很多小核果組成,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1~1.2cm,紅色,密被細柔毛;核具皺紋。花期2~3月,果期4~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271頁.圖227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2200m向陽山坡、溪邊、山谷、荒地和疏密灌叢中潮溼處。分佈於中國除東北、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外都有分佈。朝鮮、日本、緬甸、越南也有。

生藥

栽培:懸鉤子適應性強,一般土壤都可栽植。用分株繁殖,於初冬或早春,從母樹的株叢旁挖取帶有側根的枝條,稍加修剪,分成單株栽種,按行株距各66cm開22~27cm深穴,每穴栽苗1~2株。栽後覆土踏緊,澆水後培土封穴。栽植當年和次年,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植株封行後,管理可以粗放。

採集:果實已飽滿而尚呈綠色時採摘,除淨梗葉,用沸水浸1~2分鐘後,置烈日下晒乾。

本品在江蘇地區作覆盆子使用。

鑑別:乾燥的果實,全體呈圓錐形或球形,為多數肉質的小核果集合於一圓錐形的花托上而成的聚合果,表面灰綠色。小核果表面微有茸毛;上部鈍圓,底部扁平,有棕色的總苞,5裂,總苞下面常有細長的果柄,脆而易脫落;內含種子1枚,種子表面有網狀紋。

藥性

性味:①《新華本草綱要》:“酸,平。” ②《本草拾遺》:“酸。” ③《綱目》:“酸,平。”

功效:補虛,固精,醒酒,止渴,祛痰,解毒。

主治:痛風,丹毒,遺精。 ①《現代實用中藥》:“內服治痛風,外用塗丹毒。” ②《本草拾遺》:“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 ③《綱目》:“搗汁服,解射工,沙蝨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生食。外用:搗汁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食物藥用指南》:“治腎虛陽痿、遺精:懸鉤子乾果30g,桑螵蛸15g。共炒黃,研細末,每日1次,每次15g,睡前米酒送下。”

單方應用:①《本草拾遺》:“治呃逆,遺精:懸鉤子9~15g,水煎服。” ②《本草拾遺》:“治丹毒:鮮懸鉤子,搗汁塗患處。” ③《食物藥用指南》:“治消化不良、腹脹吐洩:鮮樹莓20~30g,洗淨生食,每日2~3次。” ④《食物藥用指南》:“治遺尿、尿急、尿頻:懸鉤子乾果30g,炒黃,水煎去渣,每晚睡前服。兒童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