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茄
藥材名稱:佩蘭
名稱出處:《本草再新》
概況
異名:蘭草(《本經》),大澤蘭(《雷公炮炙論》),香水蘭(《開寶本草》),省頭草(《唐瑤經驗方》),香草(《綱目》),醒頭草(《得配本草》),針尾鳳(《廣東中藥》)。
基源:為菊科澤蘭屬植物佩蘭的莖葉。
原植物: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Eupatorium stoechadosmum Hance)
歷史:佩蘭為較常用中藥,古稱蘭草,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佩蘭之名首見於《本草再新》,蘭草與澤蘭古時曾有混用,《綱目》已指出:“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也,俱生水旁下溼處,二月宿根生苗成叢,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生,有細齒,但以莖圓節長,而葉光有歧者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而葉有毛者為澤蘭……。”按《植物名實圖考》附圖來看古本草所指蘭草,確為今之佩蘭,與市售商品佩蘭原植物相符。澤蘭原植物則系脣形科植物毛葉地瓜兒苗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從中醫臨床應用看,為佩蘭芳香化溼,澤蘭活血祛瘀,因此佩蘭與澤蘭不應混淆使用。
《中國藥典》1963年以來,歷次版本,所牲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6691.html' target='_blank' >趙嘏謇莢參鋃際薔湛圃罄際糝參錙謇肌M糝參鋃嘈牘獷upatorium chinense L.在浙江部分地區及近年北京時有充作佩蘭用,(北京此商品系中國南方調入);林澤蘭E.lindleyanumDC.在甘肅、山東、湖南及江蘇南部一些地方,亦當佩蘭使用,歷史上江蘇曾將其稱尖佩蘭銷往上海;《西藏中草藥》所載佩蘭,原植物為大麻葉澤蘭E.cannabinum L.實際是林澤蘭,總之這些同屬植物現都應區別應用。
本品曾在西漢馬王堆古墓中發現儲存完好的瘦果及碎葉殘片。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莖橫走,淡紅褐色。莖基常彎曲,上部直立,紫褐色,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葉對生,柄長0.7~1cm,莖中部葉片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1.5~2.5cm,頂端尖或長漸尖,基部狹,邊緣有粗鋸齒、3深裂至3全裂,兩面光滑,無毛無腺點;莖葉向下或向下漸小。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及枝端組成復傘房花序,徑3~6cm;總苞鍾狀,長6~7mm,總苞片2~3層,覆互狀排列,紫紅色,背面無毛無腺點,外層的短,卵狀披針形,中內層的較長,長橢圓形,長約7mm,頂端鈍;每頭狀花序有花5朵,全為管狀,花冠白色或微帶紅色,無毛無腺點。瘦果長橢圓形,長3~4mm,具5稜,無毛無腺點;冠毛長約5mm,白色。花果期7~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410頁.圖6234)
生境與分佈:野生罕見,栽培居多,野生於路邊、灌叢或山溝路旁。分佈於陝西、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日本和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栽種於肥沃溼潤的砂質壤土。用根莖繁殖,春季或秋季將老蔸挖出,取白色粗狀根莖作種,截成6~10cm長小段。按行距30~35cm開溝,深5~7cm,以株距12~15cm排放根莖,每畝用種量50kg。栽後覆土澆水,保持土壤溼潤。苗高10~13cm時,結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糞水追肥1次。在收割頭刀葉後,結合鬆土除草再行追肥。田間應保持溼潤,促使莖葉繁茂。
採集:夏、秋採收,割取地上部分,除淨泥土,陰乾或用水洗淨,撈出稍潤,去根,切段,乾燥即成。佩蘭主產於河北、江蘇、安徽、山東等地,以江蘇產量較大。
鑑別
性狀:莖圓柱形,長30~100cm,直徑2~5mm,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明顯的節及縱稜線,節間長3~7cm,質脆,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後,通常3裂,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表面綠褐色或暗綠色,無腺點。氣芳香,味微苦。以質嫩、葉多、色綠,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偶見多細胞非腺毛,葉脈上非腺毛較長,由7~8個細胞組成,長120~160μm,基部直徑16~20μm,氣孔不定式。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非腺毛多,常由3~6個細胞組成,長60~105μm,基部直徑14~16μm,部分細胞內含淡棕色物質。(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84頁.圖79,圖80)
理化:取本品碎片100g,置揮發油測定器中進行蒸餾。所得揮發油用乙醚提取,脫水,回收乙醚即得揮發油,取揮發油0.1ml溶於1ml石油醚中,點樣適量於矽膠G0.4%CMC板上,以對-聚傘花素為對照,己烷為展開劑,展距16.5cm,在紫外燈下(365nm)觀察,斑點均顯玫瑰紅色;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顯色,斑點均顯藍色。(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87頁.圖85)
化學性質
全草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甘露醇、蒲公英甾醇、乙酸蒲公英甾醇酯、棕櫚酸蒲公英甾醇酯,全草還含揮發油,其成分有對聚傘花素、乙酸橙花酯(Neryl acetate)、5甲基麝香草醚(5-Methyl thymylether)等。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418。